|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贷款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 第14-20页 |
| 2.1 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 | 第14-16页 |
| 2.2 贷款诈骗罪规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 2.3 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 | 第17-20页 |
| 2.3.1 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困境 | 第17-18页 |
| 2.3.2 对非法占有目的认定的建议 | 第18-20页 |
| 第3章 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 | 第20-28页 |
| 3.1 刑法理论界的不同理论及评析 | 第20-24页 |
| 3.1.1 犯罪等同论 | 第20-22页 |
| 3.1.2 无罪论 | 第22-23页 |
| 3.1.3 变通论 | 第23-24页 |
| 3.2 对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构想 | 第24-28页 |
| 第4章 贷款诈骗罪客观行为的认定 | 第28-33页 |
| 4.1 对法条列明的前四种行为的具体认定 | 第28-30页 |
| 4.1.1 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 第28页 |
| 4.1.2 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 第28-29页 |
| 4.1.3 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 第29页 |
| 4.1.4 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 第29-30页 |
| 4.2 对第五种“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的理解与认定 | 第30-33页 |
| 第5章 贷款诈骗罪犯罪对象的认定 | 第33-38页 |
| 5.1 贷款诈骗罪中贷款的定义 | 第33-34页 |
| 5.2 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范围 | 第34-38页 |
| 5.2.1 银行的范围 | 第34页 |
| 5.2.2 其他金融机构的范围 | 第34-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