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9页 |
1.1.1 理论价值 | 第9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2.1 关于植物新品种权的探讨 | 第10-11页 |
1.2.2 关于专利权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研究 | 第12页 |
1.2.4 探析种子法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1.2.5 关于种子法制管理工作、法律体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13-15页 |
第2章 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概述 | 第15-20页 |
2.1 种子知识产权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1 种子知识产权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2 种子知识产权的范围 | 第16页 |
2.1.3 种子知识产权的特点 | 第16页 |
2.2 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界定 | 第16-17页 |
2.2.1 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内涵 | 第16页 |
2.2.2 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及意义 | 第16-17页 |
2.3 种子不同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重点 | 第17-18页 |
2.3.1 育种阶段对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17页 |
2.3.2 种子繁殖和营销阶段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17-18页 |
2.4 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难点 | 第18-20页 |
第3章 我国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 第20-23页 |
3.1 种子侵权现象广泛存在 | 第20页 |
3.1.1 种子侵权的内涵 | 第20页 |
3.1.2 种子侵权行为的种类 | 第20页 |
3.1.3 种子侵权现象的普遍性 | 第20页 |
3.1.4 种子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0页 |
3.2 我国现行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 第20-23页 |
3.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20-21页 |
3.2.2 刑法对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21页 |
3.2.3 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21-23页 |
第4章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漏洞和相关案例 | 第23-27页 |
4.1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漏洞 | 第23页 |
4.2 相关案例 | 第23-27页 |
第5章 国外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状况和借鉴 | 第27-30页 |
5.1 发达国家的保护状况 | 第27页 |
5.1.1 美国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 第27页 |
5.1.2 日本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 第27页 |
5.2 发展中国家的保护状况 | 第27-28页 |
5.2.1 波兰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 第27-28页 |
5.2.2 印度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 第28页 |
5.3 国外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经验的启示 | 第28-30页 |
5.3.1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 | 第28页 |
5.3.2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 第28页 |
5.3.3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种子科技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28-30页 |
第6章 完善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构想 | 第30-34页 |
6.1 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弥补立法空白 | 第30-32页 |
6.1.1 以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为视角提出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 第30页 |
6.1.2 以专利法为视角提出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 第30-31页 |
6.1.3 以商业秘密为视角提出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 第31页 |
6.1.4 以刑法为视角提出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 第31-32页 |
6.2 完善种子品种审定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强市场监管 | 第32页 |
6.3 加强知识产权普法教育,提高农民购种的安全意识 | 第32页 |
6.4 严格执法,严打种子侵权、制假售假行为 | 第32-33页 |
6.5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 第33页 |
6.6 建立种子协会,以行规会约有效补充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 | 第33-34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