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矿山边坡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高寒地区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矿山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第19-52页 |
2.1 依托矿山基本概况 | 第19-26页 |
2.1.1 矿山交通 | 第19页 |
2.1.2 地形与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2.1.3 矿区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2.1.4 露天采场设计与开采现状 | 第21-25页 |
2.1.5 边坡现状问题及分析 | 第25-26页 |
2.2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室内实验与分析 | 第26-32页 |
2.2.1 实验内容简介 | 第27页 |
2.2.2 岩石的单轴抗压静力特性实验 | 第27-28页 |
2.2.3 劈裂抗拉强度测试 | 第28页 |
2.2.4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实验 | 第28-29页 |
2.2.5 岩石常规三轴压缩性能实验 | 第29-31页 |
2.2.6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2.3 边坡岩体工程地质条件现场调查 | 第32-39页 |
2.3.1 边坡现状调查 | 第32-34页 |
2.3.2 节理裂隙现场调查及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2.3.3 边坡岩体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 第35-39页 |
2.4 岩体质量评价 | 第39-44页 |
2.4.1 分级方法简介 | 第39-42页 |
2.4.2 岩体分级结果 | 第42-44页 |
2.5 边坡工程地质分区及破坏模式研究 | 第44-51页 |
2.5.1 边坡破坏模式简介 | 第44-46页 |
2.5.2 采场边坡工程地质分区及破坏模式分析 | 第46-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冻融环境对露天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52-62页 |
3.1 基本原理 | 第52-54页 |
3.1.1 传热学理论 | 第52页 |
3.1.2 热传递的方式 | 第52-53页 |
3.1.3 稳态传热 | 第53-54页 |
3.1.4 瞬态传热 | 第54页 |
3.2 主要分析内容 | 第54页 |
3.3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54-55页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1页 |
3.4.1 环境温度-10℃时边坡岩体温度场、力场 | 第55-57页 |
3.4.2 环境温度-20℃时边坡岩体温度场、力场 | 第57-59页 |
3.4.3 环境温度-30℃时边坡岩体温度场、力场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边坡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 第62-87页 |
4.1 力学参数选取 | 第62-71页 |
4.1.1 岩体力学参数计算 | 第62-65页 |
4.1.2 岩体力学参数反算 | 第65-70页 |
4.1.3 力学参数综合选取 | 第70-71页 |
4.2 安全系数的选取 | 第71-72页 |
4.3 计算方法简介 | 第72-76页 |
4.3.1 极限平衡法 | 第72-74页 |
4.3.2 强度折减法 | 第74-76页 |
4.4 计算模型 | 第76-77页 |
4.5 爆破震动影响系数KC的选取 | 第77-78页 |
4.6 设计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78-86页 |
4.6.1 自重荷载工况边坡稳定性 | 第78-81页 |
4.6.2 特殊工况下边坡稳定性 | 第81-84页 |
4.6.3 设计边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 第84-8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边坡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 第87-98页 |
5.1 边坡参数优化研究 | 第87-94页 |
5.1.1 极限平衡法分析结果 | 第87-89页 |
5.1.2 强度折减法分析结果 | 第89-90页 |
5.1.3 特殊工况分析结果 | 第90-93页 |
5.1.4 不同边坡参数边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 第93-94页 |
5.2 清扫平台宽度分析研究 | 第94-95页 |
5.3 优化参数的确定 | 第95-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结论 | 第98-99页 |
6.2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