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软岩隧道的受力特性 | 第13-15页 |
1.2.2 高地应力对隧道受力特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3 炭质板岩隧道大变形机理 | 第16-19页 |
1.2.4 高地应力隧道变形控制技术 | 第19-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炭质板岩的工程特征及其评价 | 第24-33页 |
2.1 软弱围岩的工程定义 | 第24-25页 |
2.2 软弱围岩的地质特征 | 第25页 |
2.3 板岩的工程特征 | 第25-26页 |
2.3.1 板岩的结构特点 | 第25-26页 |
2.3.2 板岩的强度 | 第26页 |
2.4 炭质板岩的力学理论 | 第26-28页 |
2.4.1 层状岩体的本构关系 | 第26-27页 |
2.4.2 层状岩体的围岩应力场 | 第27-28页 |
2.5 板岩的破坏分析 | 第28-32页 |
2.5.1 板岩的滑动性破坏分析 | 第28-30页 |
2.5.2 破碎板岩稳定性分析 | 第30-32页 |
2.6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木寨岭隧道围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33-62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3-36页 |
3.2 隧址区地应力 | 第36-50页 |
3.2.1 地应力与地应力分级 | 第36-39页 |
3.2.2 隧址区地应力测试方法 | 第39-41页 |
3.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1-49页 |
3.2.4 应力测试总结 | 第49-50页 |
3.3 现场应力释放及围岩松动圈测试 | 第50-55页 |
3.3.1 现场应力释放测试 | 第50-53页 |
3.3.2 围岩松动圈测试 | 第53-55页 |
3.4 木寨岭隧道围岩力学性能 | 第55-61页 |
3.4.1 点荷载强度试验 | 第55-59页 |
3.4.2 围岩现场大剪试验 | 第59-61页 |
3.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大变形特征分析 | 第62-81页 |
4.1 炭质板岩洞室大变形机理研究 | 第62-65页 |
4.1.1 大变形的原因 | 第62-64页 |
4.1.2 炭质板岩的变形机理 | 第64-65页 |
4.2 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类围岩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 第65-73页 |
4.2.1 隧道围岩变形现场实验数据分析 | 第65-66页 |
4.2.2 马蹄形断面围岩变形现场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66-68页 |
4.2.3 圆形扩挖断面围岩变形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68-70页 |
4.2.4 变形趋势分析 | 第70-71页 |
4.2.5 不同支护方案对变形的影响 | 第71-72页 |
4.2.6 第三层支护对变形的影响 | 第72页 |
4.2.7 二衬支护变形分析 | 第72-73页 |
4.2.8 锚索施工对变形的影响 | 第73页 |
4.3 炭质板岩大变形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 第73-79页 |
4.3.1 构建数值模拟计算框架 | 第73-77页 |
4.3.2 数值模拟结果 | 第77-79页 |
4.4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木寨岭炭质板岩隧道衬砌结构力学行为研究 | 第81-96页 |
5.1 木寨岭隧道支护结构应力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 第81-88页 |
5.1.1 结构受力监测断面分布情况 | 第81-83页 |
5.1.2 前期埋设二衬结构内力断面分析 | 第83-84页 |
5.1.3 二衬混凝土表面应力分析 | 第84-85页 |
5.1.4 二衬开裂拆除段(岭脊段)结构受力断面分析 | 第85-86页 |
5.1.5 曲墙四层支护段结构受力断面分析 | 第86-88页 |
5.1.6 圆形扩挖试验段结构受力断面分析 | 第88页 |
5.2 木寨岭隧道结构力学行为数值模拟分析 | 第88-94页 |
5.2.1 马蹄形断面支护结构受力数值模拟结果 | 第89-90页 |
5.2.2 圆形扩挖断面支护结构受力数值模拟结果 | 第90-94页 |
5.2.3 地应力侧压力系数对断面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 | 第94页 |
5.3 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段处治措施及效果评价 | 第96-118页 |
6.1 隧道炭质板岩段处治措施研究 | 第96-107页 |
6.1.1 隧道炭质板岩段处治理念 | 第96-103页 |
6.1.2 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段处治措施 | 第103-107页 |
6.2 处治后变形实验数据分析 | 第107-109页 |
6.2.1 隧道监控方案简介 | 第107页 |
6.2.2 炭质板岩段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107-109页 |
6.3 结构安全评价 | 第109-116页 |
6.3.1 隧道二衬安全系数 | 第109-111页 |
6.3.2 隧道二衬计算云图 | 第111-115页 |
6.3.3 隧道二衬安全性比较 | 第115-116页 |
6.4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8-121页 |
7.2 创新点 | 第121页 |
7.3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2页 |
附录一: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 | 第132-133页 |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