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安全技术论文

基于多主体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急疏散引导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疏散模型参数第14-15页
        1.2.2 应急条件下的疏散行为分析第15-17页
        1.2.3 理论建模第17-19页
        1.2.4 疏散仿真模型第19-20页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20-21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5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第22-25页
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人特征与控制方法第25-36页
    2.1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人员疏散行为分析第25-28页
        2.1.1 人员生理因素第25-26页
        2.1.2 人员心理因素第26页
        2.1.3 对疏散环境的熟悉程度第26-27页
        2.1.4 人员所处状态及位置第27页
        2.1.5 突发状况下人员行为特征第27-28页
    2.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设施第28-29页
        2.2.1 扶(楼)梯与水平通道第28-29页
        2.2.2 闸机第29页
        2.2.3 出入口第29页
    2.3 控制人群运动特征的关键因素第29-32页
        2.3.1 疏散安全影响因素第29-30页
        2.3.2 群体行为的控制干预第30-32页
    2.4 应急疏散引导策略分析第32-35页
        2.4.1 应急疏散客流引导策略第33页
        2.4.2 引导点选取第33-34页
        2.4.3 设施设备状态第34页
        2.4.4 城市轨道交通站内通道疏散能力评估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3 基于多主体的元胞自动机疏散模型研究第36-52页
    3.1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环境模型第36-41页
        3.1.1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第36-39页
        3.1.2 车站环境模化第39-41页
    3.2 基于多主体的行人模型第41-45页
        3.2.1 Multi-Agent理论第42-44页
        3.2.2 Multi-Agent疏散计算框架第44-45页
    3.3 基于多主体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改进第45-48页
        3.3.1 基本疏散模型第45页
        3.3.2 地面场疏散模型第45-46页
        3.3.3 基于多主体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改进第46-48页
    3.4 基于多主体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疏散模拟第48-51页
        3.4.1 仿真平台的搭建第48-49页
        3.4.2 仿真分析第49-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4 基于多主体的疏散引导者研究第52-75页
    4.1 引导者应急疏散客流交互模型第53-59页
        4.1.1 基于多主体系统的人员交互感知模型第53-55页
        4.1.2 疏散路径决策模型第55-56页
        4.1.3 期望速度决策模型第56-57页
        4.1.4 密度控制疏散模型第57-59页
    4.2 引入引导者的仿真结果与分析第59-67页
        4.2.1 引导者信息素参数与疏散时间的关系第61页
        4.2.2 引导者扩散影响因子分析第61-63页
        4.2.3 引导者数量与疏散时间的关系第63-64页
        4.2.4 疏散引导者最优数量分析第64-67页
    4.3 疏散人员心理承受值分析第67-70页
        4.3.1 心理承受值感知模型第67-69页
        4.3.2 心理承受临界度第69-70页
    4.4 引入引导者的仿真案例分析第70-73页
        4.4.1 案例站台简介第70-71页
        4.4.2 设置引导者的站台疏散仿真研究第71-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5 智能疏散指示标志优化设计第75-96页
    5.1 应急疏散指示系统概述第75-76页
    5.2 智能疏散指示标志系统指向设计方式第76-79页
        5.2.1 智能疏散指示系统主要特点第76页
        5.2.2 根据出口宽度指示人员疏散第76-77页
        5.2.3 人员疏散与人员密度的关系第77-78页
        5.2.4 智能疏散指示标志作用下的疏散模型第78-79页
    5.3 智能疏散指示标志设置方式研究第79-88页
        5.3.1 智能疏散指示标志设置区域研究第79-80页
        5.3.2 出口指示标志布点设置规划第80-85页
        5.3.3 边界指示标志和地面指示标志疏散效果研究第85-88页
    5.4 智能疏散指示标志的人流控制第88-92页
        5.4.1 贝叶斯网络的理论基础第88-90页
        5.4.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人流控制第90-92页
    5.5 智能疏散指示标志指向设置原则第92-95页
    5.6 本章总结第95-96页
6 宋家庄地铁站应急疏散条件分析第96-113页
    6.1 车站工程概况第96页
    6.2 火灾状况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人员应急疏散分析方法第96-98页
        6.2.1 疏散分析主要方法第96-97页
        6.2.2 疏散时间(RSET)预测第97-98页
        6.2.3 危险到来时间(ASET)第98页
    6.3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规模的确定第98-99页
    6.4 疏散宽度第99-103页
        6.4.1 疏散路径有效宽度确定第99页
        6.4.2 宋家庄地铁站疏散宽度第99-103页
    6.5 疏散分析参数确定第103-109页
        6.5.1 人员类型与步行速度第103-104页
        6.5.2 疏散通道流量第104页
        6.5.3 疏散人数分布第104-109页
    6.6 宋家庄地铁站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现存问题分析第109-112页
    6.7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7 火灾下宋家庄地铁站疏散引导设计方案第113-147页
    7.1 5号线、10号线与亦庄线的防火分隔第113页
    7.2 亦庄线疏散场景分析第113-131页
    7.3 5号线、10号线区域疏散场景分析第131-145页
    7.4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8 研究成果与展望第147-150页
    8.1 工作总结第147-148页
    8.2 创新点第148页
    8.3 研究展望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8-16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nergetic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EIPN):Enhanced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AP and HTPB based Binders and its Propellants for Advanced Missile Technology
下一篇:炭质板岩大变形隧道结构受力特性及变形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