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财政支出论文

《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的政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选题依据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研究的评价第15-16页
    1.3 研究的基础理论第16-18页
        1.3.1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16-17页
        1.3.2 公共财政理论第17-18页
        1.3.3 渐进理论第18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20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暂行办法》政策描述第20-31页
    2.1 《暂行办法》政策的由来第20-23页
        2.1.1 《暂行办法》相关政策第20-21页
        2.1.2 《暂行办法》政策由来第21-23页
    2.2 《暂行办法》的内容描述第23-26页
        2.2.1 《暂行办法》要解决的问题第23-24页
        2.2.2 《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第24-25页
        2.2.3 《暂行办法》的条文梳理第25-26页
    2.3 《暂行办法》的执行现状第26-31页
        2.3.1《暂行办法》的亮点第26-27页
        2.3.2 《暂行办法》的不足之处第27-28页
        2.3.3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第28-31页
            1、设置特殊准入条件,阻挡中小企业第28页
            2、投标程序繁琐,采购人普遍歧视中小企第28-29页
            3、协议供货制度制约生产类中小企业进入政府采购市场第29页
            4、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难第29页
            5、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机会受到招标信息来源渠道限制第29-30页
            6、中小企业维权难第30-31页
第三章 《暂行办法》政策模型第31-40页
    3.1 《暂行办法》政策经典分析模型第31-32页
        3.1.1 理性决策模型第31-32页
        3.1.2 比较分析模型第32页
    3.2 《暂行办法》主要政策影响分析第32-36页
        3.2.1 准入政策与采购“乱象”成因分析第32-33页
        3.2.2 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背道而驰的成因分析第33-34页
        3.2.3 小微企业发展受阻的成因分析第34-35页
        3.2.4 《暂行办法》政策对象的分析第35-36页
    3.3 国内外政策的比较第36-37页
        3.3.1 《暂行办法》政策与国内财政政策的比较第36页
        3.3.2 《暂行办法》政策与国外同类政策的比较第36-37页
    3.4 《暂行办法》提升的分析模型第37-40页
        3.4.1《暂行办法》的提升因素第37-38页
        3.4.2 主要问题的解决路径第38页
        3.4.3 《暂行办法》提升的分析模型第38-40页
第四章 《暂行办法》回应程度的提升第40-46页
    4.1 政策回应的内涵与地位第40-41页
        4.1.1 政策回应的内涵第40页
        4.1.2 政策回应的地位第40-41页
    4.2 政策回应性不强,政策效果不佳第41-42页
        4.2.1 政策要求解决的问题第41页
        4.2.2 政策实际解决问题的情况第41-42页
        4.2.3 政策偏差导致政策失效第42页
    4.3 造成政策回应性不强的主要原因第42-43页
        4.3.1 政策理想化,制度和市场脱节第42-43页
        4.3.2 政策模棱两可导致政策界限不清第43页
        4.3.3 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识不足第43页
    4.4 提升政策回应程度的解决办法第43-46页
        4.4.1 制定符合客观规律的公共政策第43-44页
        4.4.2 政策目标细化为可检测、可衡量的指标体系第44页
        4.4.3 《暂行办法》政策解决的实证第44-46页
第五章 《暂行办法》保障性的强化第46-51页
    5.1 保障的内涵与地位第46页
        5.1.1 政策保障的内涵第46页
        5.1.2 政策保障的地位第46页
    5.2 政策规定的保障性不强的关键因素第46-47页
        5.2.1 政策执行对象的规定性第46-47页
        5.2.2 政策执行对象的受动性第47页
        5.2.3 政策指定初衷与实施效果差异第47页
    5.3 造成政策规定的保障性不强的主要原因第47-48页
        5.3.1 政策执行对象对政策的认同程度不高第47-48页
        5.3.2 政策执行对象自身所处地位不同第48页
    5.4 强化政策保障性的办法第48-51页
        5.4.1 加强政策执行可操作力度第48-49页
        5.4.2 制定相关制度与法规第49页
        5.4.3 解决的实证第49-51页
第六章 《暂行办法》执行度的增强第51-59页
    6.1 政策执行力的内涵与地位第51-52页
        6.1.1 政策执行力的内涵第51页
        6.1.2 政策执行力的地位第51-52页
    6.2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的关键因素第52-53页
        6.2.1 政策执行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第52页
        6.2.2 政策执行组织权责的明确性第52-53页
    6.3 造成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的原因第53-54页
        6.3.1 采购各方专业化不够第53页
        6.3.2 采购各方监督机制不完善第53-54页
        6.3.3 采购专业人才缺乏第54页
    6.4 增强政策保证条件的解决办法第54-59页
        6.4.1 组织的纵向结构层极化和横向结构专业化第54-55页
        6.4.2 建立各级层职能部门之间的追责机制第55-56页
        6.4.3 从制度上加强执行人员的服务意识第56页
        6.4.4 建立政府采购监督服务制度第56-57页
        6.4.5 解决的实证第57-59页
第七章 完善《暂行办法》的对策第59-63页
    7.1《暂行办法》策的启示第59-60页
        7.1.1 建立企业认证标准第59页
        7.1.2 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制度第59页
        7.1.3 建立分包激励制度第59页
        7.1.4 建立监督服务制度第59-60页
    7.2 完善《暂行办法》的方向第60页
    7.3 完善《暂行办法》的具体措施第60-6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6页
    8.1 主要结论第63-65页
    8.2 研究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生态位、核心能力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
下一篇:精益六西格玛(LSS)运营系统在FLE集团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