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2.1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基础理论 | 第19-20页 |
2.1.1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1.2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风险的特征 | 第19-20页 |
2.1.3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产生的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页 |
2.2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的概念、特征及产生的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2.1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的概念及特征 | 第20-21页 |
2.2.2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产生的基础理论——内部化理论 | 第21页 |
2.2.3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的产生基础理论——分权化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动机与审计风险的成因 | 第23-29页 |
3.1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的动机 | 第23-24页 |
3.1.1 减轻税负 | 第23页 |
3.1.2 调节利润 | 第23页 |
3.1.3 转移资产或利润 | 第23-24页 |
3.1.4 保住上市资格 | 第24页 |
3.2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风险及成因 | 第24-29页 |
3.2.1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的重大错报风险及成因 | 第24-27页 |
3.2.2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的检查风险及成因 | 第27-29页 |
第4章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第29-38页 |
4.1 了解企业集团及其环境 | 第29-32页 |
4.1.1 了解企业集团组织环境 | 第29-30页 |
4.1.2 了解企业集团转移定价背景 | 第30-32页 |
4.2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风险的识别 | 第32-37页 |
4.2.1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形式的识别 | 第32-33页 |
4.2.2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中关联方的识别 | 第33-34页 |
4.2.3 了解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内部控制 | 第34-35页 |
4.2.4 项目组内部讨论 | 第35-36页 |
4.2.5 检查转移定价的披露信息 | 第36页 |
4.2.6 询问管理层、检查记录和文件 | 第36-37页 |
4.3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风险的评估 | 第37-38页 |
第5章 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审计风险的应对 | 第38-44页 |
5.1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 第38-39页 |
5.2 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 第39-41页 |
5.2.1 针对转移定价审计的控制测试 | 第39-40页 |
5.2.2 针对转移定价审计的实质性程序 | 第40-41页 |
5.3 转移定价审计的相关质量控制体系 | 第41-42页 |
5.4 相关审计人员的安排 | 第42-44页 |
5.4.1 完善轮换制度 | 第42-43页 |
5.4.2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 第43-44页 |
第6章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北大荒进行审计的案例分析 | 第44-52页 |
6.1 案例背景 | 第44页 |
6.2 转移定价的主要事实 | 第44-45页 |
6.2.1 与下游关联企业交易 | 第44页 |
6.2.2 与上游关联企业交易 | 第44-45页 |
6.2.3 治理层、管理层直接参与转移定价 | 第45页 |
6.3 注册会计师面临的转移定价的审计风险 | 第45-47页 |
6.3.1 重大错报风险 | 第45-47页 |
6.3.2 检查风险 | 第47页 |
6.4 注册会计师应对转移定价审计风险的建议 | 第47-52页 |
6.4.1 对关联企业进行尽职调查 | 第47-48页 |
6.4.2 完善审计的识别程序 | 第48页 |
6.4.3 有效利用实质性程序 | 第48-50页 |
6.4.4 利用分析性程序进行复核 | 第50页 |
6.4.5 案例启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