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的思路 | 第10-11页 |
| 1.2.2 研究的框架 | 第11页 |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3页 |
| 1.3.1 可能的创新 | 第11-12页 |
| 1.3.2 研究的不足 | 第12-13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 2.1 人格特征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2.1.1 人格特征理论的发展 | 第13-14页 |
| 2.1.2 人格特征对消费支出决策的影响 | 第14-15页 |
| 2.2 家庭资产理论及其与消费支出关系的研究 | 第15-19页 |
| 2.2.1 行为消费理论的演进过程 | 第15-16页 |
| 2.2.2 家庭资产理论与家庭支出理论 | 第16-18页 |
| 2.2.3 家庭资产对家庭支出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2.3 心理账户理论及其结构分层 | 第19-21页 |
| 2.3.1 心理账户理论的发展 | 第19-20页 |
| 2.3.2 中国人心理账户的结构分层 | 第20-21页 |
| 2.4 简要述评 | 第21-22页 |
| 第3章 人格特征对家庭不同心理支出账户的影响 | 第22-35页 |
| 3.1 数据来源与变量构造 | 第22-27页 |
| 3.1.1 数据来源的基本情况 | 第22页 |
| 3.1.2 本文所用变量的构造 | 第22-25页 |
| 3.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5-27页 |
| 3.2 人格特征对家庭不同心理支出账户的影响 | 第27-34页 |
| 3.2.1 实证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 3.2.2 人格特征对家庭生活必需支出账户的影响 | 第28-29页 |
| 3.2.3 人格特征对家庭建设与发展支出账户的影响 | 第29-31页 |
| 3.2.4 人格特征对家庭情感维系支出账户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2.5 人格特征对家庭享乐休闲支出账户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风险型投资账户选择对家庭不同心理支出账户的影响 | 第35-48页 |
| 4.1 风险型投资账户选择对家庭样本的影响 | 第35-40页 |
| 4.1.1 家庭匹配过程 | 第35-38页 |
| 4.1.2 共同支撑假设检验 | 第38-39页 |
| 4.1.3 平衡性假设检验 | 第39-40页 |
| 4.2 风险型投资账户选择对家庭不同心理支出行为处理效应的测算 | 第40-44页 |
| 4.2.1 风险型投资账户选择对家庭生活必需支出行为处理效应 | 第41-42页 |
| 4.2.2 风险型投资账户选择对家庭建设与发展支出行为处理效应 | 第42-43页 |
| 4.2.3 风险型投资账户选择对家庭情感维系支出行为处理效应 | 第43页 |
| 4.2.4 风险型投资账户选择对家庭享乐休闲支出行为处理效应 | 第43-44页 |
| 4.3 稳健性检验 | 第44-4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 5.1 结论 | 第48-50页 |
| 5.2 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