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0-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美国近现代高等女子学院发展的背景 | 第25-35页 |
第一节 社会背景 | 第25-28页 |
一、战争影响 | 第25-27页 |
二、法律支持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28-30页 |
一、工业化浪潮 | 第28-29页 |
二、城市化发展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文化背景 | 第30-35页 |
一、多元文化 | 第30-32页 |
二、女权主义 | 第32-35页 |
第二章 美国近现代高等女子学院发展的轨迹 | 第35-46页 |
第一节 萌芽时期(18 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 第35-37页 |
一、早期私立女子学校的出现 | 第35-36页 |
二、女子学院的诞生及其问题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发展时期(19 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 | 第37-41页 |
一、私立女子学院 | 第37-38页 |
二、公立女子学院 | 第38-39页 |
三、教会女子学院 | 第39-40页 |
四、并列女子学院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困难时期(20 世纪中后期至80年代初) | 第41-43页 |
一、女子学院被迫关闭或停办 | 第41-42页 |
二、女子学院转向合校教育机构 | 第42页 |
三、女子学院并入综合性大学 | 第42-43页 |
第四节 转型时期(20 世纪80年代至今) | 第43-46页 |
一、转型与坚持 | 第43-44页 |
二、改革与调整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美国近现代高等女子学院发展的理念 | 第46-60页 |
第一节 服务女性的办学理念 | 第46-52页 |
一、培养女性领导力 | 第46-48页 |
二、提供优质教育环境 | 第48-50页 |
三、传承女性优良传统 | 第50-52页 |
第二节 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 第52-55页 |
一、改进教学方式 | 第52-53页 |
二、创新管理模式 | 第53-54页 |
三、整合人力资源 | 第54-55页 |
第三节 顺应时代的改革理念 | 第55-60页 |
一、调整师资性别结构 | 第55-56页 |
二、优化课程设置结构 | 第56-58页 |
三、促进教育机会平等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美国近现代高等女子学院发展的特色 | 第60-69页 |
第一节 形成盟校关系 | 第60-62页 |
一、女子学院之间的结盟 | 第60-61页 |
二、与邻近著名大学结盟 | 第61-62页 |
第二节 拓宽服务范围 | 第62-65页 |
一、多元化招生制度 | 第63-64页 |
二、创适女性发展空间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制定优质发展战略 | 第65-69页 |
一、提供优质文理教育 | 第65-67页 |
二、制定可行性计划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美国高等女子学院发展的问题、趋势及启示 | 第69-77页 |
第一节 美国高等女子学院发展的问题 | 第69-72页 |
一、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 | 第69页 |
二、报考女院的人数减少 | 第69-71页 |
三、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 | 第71-72页 |
第二节 美国高等女子学院发展的趋势 | 第72-74页 |
一、为促进女性教育机会平等而努力 | 第72页 |
二、关注和参与解决世界女性教育问题 | 第72-73页 |
三、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赋予女子学院更多活力 | 第73-74页 |
第三节 美国高等女子学院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74-77页 |
一、我国女子学院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74页 |
二、美国高等女子学院发展的借鉴 | 第74-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