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研究基础和概念界定 | 第15-25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1.1 “污名”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1.2 “屌丝”及“屌丝”文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2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 第18-21页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 第18-19页 |
2.2.2 大学生代际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19页 |
2.2.3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 | 第19-21页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2.3.1 污名与自我污名 | 第21-22页 |
2.3.2 身份认同 | 第22-23页 |
2.3.3 屌丝、屌丝符号系统 | 第23-25页 |
第3章 大学生“屌丝”污名现象流行的原因 | 第25-35页 |
3.1 个体动因 | 第25-29页 |
3.1.1 寻求自我保护和身份认同的娱乐方式 | 第25-26页 |
3.1.2 大学生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戏谑” | 第26-27页 |
3.1.3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乏 | 第27-28页 |
3.1.4 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无法主动积极融入社会 | 第28-29页 |
3.2 社会因素 | 第29-35页 |
3.2.1 教育这种文化资本不再是重要的社会分层基础 | 第29-31页 |
3.2.2 陌生人社会的缺乏信任使大学生通过污名进行身份区隔 | 第31-32页 |
3.2.3 网络技术的推波助澜和商业利益的驱动 | 第32-34页 |
3.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 第34-35页 |
第4章 大学生“屌丝”污名现象的深层心理逻辑 | 第35-42页 |
4.1 社会分类:群体分化为“我群”与“他群” | 第35-38页 |
4.2 社会比较:“怨恨”和同情两种情绪共同作用 | 第38-40页 |
4.3 积极区分:提升自尊,获得归属感 | 第40-42页 |
第5章 大学生“屌丝”污名现象的反思 | 第42-49页 |
5.1 网络时代污名现象的新特征 | 第42-44页 |
5.1.1 大学生的新身份:社会新底层 | 第42-43页 |
5.1.2 新污名现象的逆向性 | 第43-44页 |
5.2 大学生“屌丝”污名现象带来的影响 | 第44-49页 |
5.2.1 消极意义 | 第44-47页 |
5.2.2 积极意义 | 第47-49页 |
第6章 大学生“屌丝”污名现象的对策思考 | 第49-53页 |
6.1 高校层面 | 第49-51页 |
6.1.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维度 | 第49-50页 |
6.1.2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第50-51页 |
6.2 个人层面 | 第51-53页 |
6.2.1 大学生要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 第51-52页 |
6.2.2 大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