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行人安全保护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保险杠的改进 | 第13页 |
1.2.2 发动机盖弹升技术 | 第13-14页 |
1.2.3 行人安全气囊系统 | 第14页 |
1.2.4 车辆智能安全系统 | 第14页 |
1.3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 | 第14-16页 |
1.3.1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构成 | 第14-15页 |
1.3.2 汽车安全气囊的类型 | 第15页 |
1.3.3 汽车安全气囊的折叠方法 | 第15页 |
1.3.4 汽车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TRIZ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4.1 国外TRIZ发展现状 | 第16页 |
1.4.2 国内TRIZ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TRIZ理论介绍及系统的技术问题分析 | 第19-26页 |
2.1 创新方法介绍 | 第19页 |
2.2 TRIZ介绍 | 第19-21页 |
2.2.1 TRIZ理论概述 | 第19-20页 |
2.2.2 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CAI)介绍 | 第20-21页 |
2.3 问题描述 | 第21页 |
2.4 功能分析 | 第21-22页 |
2.4.1 功能定义 | 第21-22页 |
2.4.2 组件分析 | 第22页 |
2.5 三轴分析 | 第22-25页 |
2.5.1 因果分析 | 第23-24页 |
2.5.2 资源分析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碰撞保护系统的方案确立 | 第26-46页 |
3.1 系统物理矛盾的分析 | 第26-27页 |
3.1.1 物理矛盾介绍 | 第26页 |
3.1.2 物理矛盾解题流程 | 第26-27页 |
3.2 系统技术矛盾的分析 | 第27-41页 |
3.2.1 技术矛盾介绍 | 第27-28页 |
3.2.2 技术矛盾解题流程 | 第28-29页 |
3.2.3 技术矛盾的确立和分析 | 第29-41页 |
3.3 物-场分析 | 第41-43页 |
3.4 方案总结 | 第43-44页 |
3.5 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方式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车门-行人碰撞的仿真分析 | 第46-53页 |
4.1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方法 | 第46页 |
4.2 有限元理论 | 第46-47页 |
4.2.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第46页 |
4.2.2 有限元求解步骤 | 第46-47页 |
4.3 软件介绍 | 第47页 |
4.3.1 HyperWorks软件介绍 | 第47页 |
4.3.2 LS-DYNA软件介绍 | 第47页 |
4.4 车门-行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4.5 碰撞仿真结果 | 第50-52页 |
4.5.1 车门开启角度为 60°时车门-行人碰撞 | 第50-51页 |
4.5.2 车门开启角度为 70°时车门-行人碰撞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车门-行人-气囊碰撞的仿真分析 | 第53-61页 |
5.1 气囊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3-57页 |
5.1.1 气囊与气囊盒的设计 | 第53-54页 |
5.1.2 气囊折叠 | 第54-55页 |
5.1.3 气囊与气囊盒有限元模型 | 第55页 |
5.1.4 参数设置 | 第55-56页 |
5.1.5 气囊完全展开图 | 第56-57页 |
5.1.6 气囊安装位置描述 | 第57页 |
5.2 车门-行人-气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5.3 碰撞仿真结果 | 第58-60页 |
5.3.1 车门开启角度为 60°时车门-行人-气囊碰撞 | 第58-59页 |
5.3.2 车门开启角度为 70°时车门-行人-气囊碰撞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1-62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1-72页 |
附录一:阿奇舒勒矛盾矩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