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西地区海域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物源及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储层特征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工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成果 | 第18-21页 |
1.4.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1.4.2 主要认识及成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桩西地区地质概况 | 第21-25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1-23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桩西地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 | 第25-37页 |
3.1 层序界面识别方法 | 第25-32页 |
3.1.1 地震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 第25-27页 |
3.1.2 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 第27-31页 |
3.1.3 钻井岩心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 第31-32页 |
3.2 层序地层单元划分 | 第32-34页 |
3.2.1 SQ1层序 | 第33页 |
3.2.2 SQ2层序 | 第33页 |
3.2.3 SQ3层序 | 第33页 |
3.2.4 SQ4层序 | 第33-34页 |
3.3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34-37页 |
3.3.1 东西向层序地层格架 | 第34-36页 |
3.3.2 南北向层序地层格架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桩西地区沙河街组物源体系特征 | 第37-49页 |
4.1 物源体系研究方法 | 第37-47页 |
4.1.1 砂砾岩厚度及百分含量 | 第37-41页 |
4.1.2 地层倾角测井 | 第41-42页 |
4.1.3 地震属性分析 | 第42-45页 |
4.1.4 盆缘地貌分析 | 第45-47页 |
4.2 物源体系展布及演化特征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桩西地区沙河街组沉积相类型及分布演化特征 | 第49-78页 |
5.1 桩西地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49-57页 |
5.1.1 扇三角洲 | 第50-57页 |
5.1.2 浊积岩 | 第57页 |
5.1.3 滩坝 | 第57页 |
5.2 桩西地区沙河街组沉积相演化特征 | 第57-78页 |
5.2.1 沙河街组沉积相剖面演化特征 | 第57-74页 |
5.2.2 沙河街组沉积相平面演化特征 | 第74-76页 |
5.2.3 桩西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模式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桩西地区沙河街组储层特征研究 | 第78-101页 |
6.1 储层物性特征 | 第78-80页 |
6.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78页 |
6.1.2 储层储集物性特征 | 第78-80页 |
6.2 沙河街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80-83页 |
6.2.1 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 | 第80-82页 |
6.2.2 碳酸盐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82-83页 |
6.3 储层储集特征 | 第83-91页 |
6.3.1 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 第83-87页 |
6.3.2 不同沉积相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 第87-91页 |
6.4 有利砂体展布特征 | 第91-101页 |
6.4.1 岩相特征 | 第91-93页 |
6.4.2 成岩相特征 | 第93页 |
6.4.3 沉积-成岩综合相特征 | 第93-94页 |
6.4.4 有利储层预测 | 第94-100页 |
6.4.5 有利储层展布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