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3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2页 |
2.1 研究区位置及勘探现状 | 第16-17页 |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19页 |
2.3 研究区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 | 第19-22页 |
2.3.1 研究区构造发育特征 | 第19-20页 |
2.3.2 研究区构造演化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 第22-34页 |
3.1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22-23页 |
3.2 层序界面识别 | 第23-29页 |
3.2.1 三级层序界面 | 第23-27页 |
3.2.2 四级层序界面 | 第27-29页 |
3.3 体系域空间展布特征 | 第29-34页 |
第四章 沉积体系研究 | 第34-55页 |
4.1 沉积相类型的识别 | 第34-47页 |
4.1.1 结构及构造特征识别沉积相 | 第34-42页 |
4.1.2 单井及联井剖面识别沉积相 | 第42-44页 |
4.1.3 地震相识别沉积相 | 第44-47页 |
4.2 沉积体系展布范围的确定 | 第47-51页 |
4.2.1 多属性分析法 | 第47-49页 |
4.2.2 砂地比等值线法 | 第49-51页 |
4.3 陈家庄凸起北坡古近系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 第51-55页 |
4.3.1 沙四段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 第51页 |
4.3.2 沙三段湖侵域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 第51-52页 |
4.3.3 沙三段高位域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 第52页 |
4.3.4 沙一二段湖侵域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 第52-53页 |
4.3.5 沙一二段高位域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 第53页 |
4.3.6 东营组湖侵域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 第53-54页 |
4.3.7 东营组高位域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储层发育特征研究 | 第55-70页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5-59页 |
5.1.1 砂岩类型 | 第55页 |
5.1.2 储层碎屑组分及特征 | 第55-57页 |
5.1.3 填隙物成分及特征 | 第57-59页 |
5.2 成岩作用 | 第59-63页 |
5.2.1 压实和压溶作用 | 第59-60页 |
5.2.2 胶结与交代作用 | 第60-62页 |
5.2.3 溶蚀作用 | 第62-63页 |
5.3 孔隙特征 | 第63-65页 |
5.3.1 原生孔隙 | 第63-64页 |
5.3.2 次生孔隙 | 第64-65页 |
5.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5-70页 |
5.4.1 储层物性参数计算 | 第65-68页 |
5.4.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有利储层展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70-91页 |
6.1 有利储层划分与展布规律 | 第70-75页 |
6.1.1 有利储层划分标准 | 第70-72页 |
6.1.2 有利储层平面展布规律 | 第72-74页 |
6.1.3 有利储层纵向演化特征 | 第74-75页 |
6.2 沉积体系对有利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75-77页 |
6.3 成岩作用对有利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77-82页 |
6.3.1 压实作用的影响 | 第77-78页 |
6.3.2 胶结作用的影响 | 第78-81页 |
6.3.3 溶解作用 | 第81-82页 |
6.4 断层活动对有利储层发育的控制 | 第82-91页 |
6.4.1 断层的活动性 | 第82-86页 |
6.4.2 断层活动对油气运移路径及有利储层的控制 | 第86-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