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带转换层结构概述 | 第14-15页 |
1.2.1 转换层的定义 | 第14-15页 |
1.2.2 转换结构的功能与分类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3.1 桁架转换结构应用与研究 | 第15-18页 |
1.3.2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应用与研究 | 第18-20页 |
1.3.3 竖向地震动特征统计与研究 | 第20-21页 |
1.3.4 现存问题 | 第21-22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1 主要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带PSRC空腹桁架转换层框架结构设计 | 第24-48页 |
2.1 设计方法研究 | 第24-26页 |
2.1.1 带空腹桁架转换层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 第24-25页 |
2.1.2 带空腹桁架转换层结构设计要求 | 第25-26页 |
2.2 算例选取 | 第26-27页 |
2.3 算例设计 | 第27-47页 |
2.3.1 结构平面布置和相关参数选取 | 第27-31页 |
2.3.2 梁、柱截面尺寸的确定 | 第31-34页 |
2.3.3 结构荷载取值 | 第34-38页 |
2.3.4 内力组合 | 第38-40页 |
2.3.5 内力调整 | 第40-42页 |
2.3.6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配筋设计 | 第42-44页 |
2.3.7 普通框架梁柱配筋设计 | 第44-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3 程序介绍与模型建立 | 第48-64页 |
3.1 OpenSEES程序建模简介 | 第48-51页 |
3.1.1 程序概述 | 第48页 |
3.1.2 有限元模型简介 | 第48-49页 |
3.1.3 建模方法介绍 | 第49-51页 |
3.2 OpenSEES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51-56页 |
3.2.1 材料强度的取值 | 第51-52页 |
3.2.2 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 | 第52-53页 |
3.2.3 普通钢筋和型钢材料本构模型 | 第53-54页 |
3.2.4 预应力钢筋材料本构模型 | 第54-55页 |
3.2.5 柱底普通钢筋滑移材料本构模型 | 第55-56页 |
3.3 单元及截面纤维划分 | 第56页 |
3.4 竖向荷载以及质量和阻尼确定 | 第56-57页 |
3.5 OpenSEES中预应力效应的施加 | 第57页 |
3.6 地震动的选取与处理方法 | 第57-60页 |
3.6.1 地震动选取的常用方法 | 第58-59页 |
3.6.2 本文地震动选取方法和数量 | 第59页 |
3.6.3 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 第59-60页 |
3.7 地震动选取结果 | 第60-62页 |
3.7.1 KJ1选波结果 | 第60-61页 |
3.7.2 KJ2(KJ3、KJ4)选波结果 | 第61-6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带PSRC空腹桁架转换层框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64-80页 |
4.1 非线性反应评判准则 | 第64-65页 |
4.1.1 常用评判准则 | 第64-65页 |
4.1.2 本文所用评判准则 | 第65页 |
4.2 KJ1、KJ3时程分析 | 第65-77页 |
4.2.1 层侧移 | 第66-67页 |
4.2.2 层间位移角 | 第67-69页 |
4.2.3 下弦梁竖向位移 | 第69-71页 |
4.2.4 塑性铰分布特点 | 第71-74页 |
4.2.5 塑性铰转动大小 | 第74-77页 |
4.3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KJ3时程分析 | 第77-79页 |
4.3.1 层间位移角 | 第77-78页 |
4.3.2 塑性铰分布 | 第78-79页 |
4.4 带PSRC空腹桁架转换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 第79页 |
4.4.1 整体性能评价 | 第79页 |
4.4.2 局部性能评价 | 第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地震动竖向分量对带PSRC空腹桁架转换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 第80-96页 |
5.1 水平位移 | 第80-83页 |
5.1.1 层侧移 | 第80-81页 |
5.1.2 层间位移角 | 第81-83页 |
5.2 转换层下弦梁竖向位移 | 第83-85页 |
5.2.1 下弦梁跨中挠度 | 第83-84页 |
5.2.2 中腹杆下端节点位移 | 第84-85页 |
5.3 关键截面内力 | 第85-88页 |
5.3.1 底层柱轴力大小 | 第85-87页 |
5.3.2 部分截面弯矩大小 | 第87-88页 |
5.4 构件出铰情况 | 第88-93页 |
5.4.1 塑性铰分布 | 第88-91页 |
5.4.2 杆端转角大小 | 第91-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附录 | 第106页 |
附录A:KJ1内力示意图 | 第106-112页 |
A.1 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布 | 第106-109页 |
A.2 地震作用下内力分布 | 第109-111页 |
A.3 等效荷载作用下综合内力分布 | 第111-112页 |
附录B:KJ2、KJ3、K4塑性铰分布 | 第112-116页 |
B.1 KJ2 | 第112-114页 |
B.2 KJ3 | 第114-115页 |
B.3 KJ4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