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屋盖结构风压场重构与风振响应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大跨屋盖结构的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1.2 大跨屋盖结构面临的风灾害 | 第14-16页 |
1.2 大气边界层风场特性概述 | 第16-20页 |
1.2.1 大气边界层平均风速剖面 | 第17-18页 |
1.2.2 大气边界层脉动风特性 | 第18-20页 |
1.3 大跨屋盖结构抗风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1 大跨屋盖表面风荷载的获取 | 第20-21页 |
1.3.2 大跨屋盖结构风振响应 | 第21-22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2 大跨屋盖结构风压场重构 | 第24-40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本征正交分解法 | 第24-28页 |
2.2.1 本征正交分解法的基本原理 | 第24-26页 |
2.2.2 以累计贡献能量选取本征模态数量 | 第26-27页 |
2.2.3 针对不均匀测压点布置方式的改进 | 第27-28页 |
2.3 基于Kriging方法的预测技术 | 第28-38页 |
2.3.1 空间插值方法的概述 | 第28-30页 |
2.3.2 Kriging方法基本原理 | 第30-33页 |
2.3.3 回归模型 | 第33-34页 |
2.3.4 相关函数模型 | 第34-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大跨屋盖结构风振响应分析方法 | 第40-50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时域法 | 第40-41页 |
3.3 频域法 | 第41-48页 |
3.3.1 完全二次型组合法 | 第41-44页 |
3.3.2 平方和再开方方法 | 第44-45页 |
3.3.3 虚拟激励法 | 第45-46页 |
3.3.4 谐波激励法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某机场航站楼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 | 第50-58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50页 |
4.2 模型制作与测点布置 | 第50-52页 |
4.2.1 结构模型 | 第50-51页 |
4.2.2 测孔布置 | 第51-52页 |
4.3 试验设备与大气边界层流场模拟 | 第52-53页 |
4.3.1 试验设备 | 第52页 |
4.3.2 大气边界层模拟 | 第52-53页 |
4.4 试验工况及过程 | 第53页 |
4.5 试验数据处理 | 第53-55页 |
4.5.1 试验数据换算方法 | 第53-54页 |
4.5.2 风压系数及体型系数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5 某机场航站楼大跨屋盖风压场重构与风振响应研究 | 第58-92页 |
5.1 POD本征值分析 | 第58-61页 |
5.2 风压场重建分析 | 第61-73页 |
5.2.1 屋盖迎风区域 | 第62-64页 |
5.2.2 屋盖背风区域 | 第64-66页 |
5.2.3 屋盖顶部区域 | 第66-68页 |
5.2.4 幕墙迎风区域 | 第68-70页 |
5.2.5 幕墙背风区域 | 第70-73页 |
5.3 基于Kriging方法的风压预测分析 | 第73-80页 |
5.3.1 屋盖迎风区域 | 第73-74页 |
5.3.2 屋盖背风区域 | 第74-75页 |
5.3.3 屋盖顶部区域 | 第75-76页 |
5.3.4 幕墙迎风区域 | 第76-77页 |
5.3.5 幕墙背风区域 | 第77-80页 |
5.4 结构有限元模型与自振特性 | 第80-83页 |
5.5 大跨屋盖结构风振响应研究 | 第83-89页 |
5.5.1 脉动响应分析 | 第83-85页 |
5.5.2 阻尼比对脉动响应的影响 | 第85-88页 |
5.5.3 风振系数 | 第88-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2-93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附录A 研究生阶段科研成果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