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改造水泥基建材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背景第10-16页
        1.1.1 二氧化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第10-11页
        1.1.2 研究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碳化的意义第11-12页
        1.1.3 对水泥基材料可采取超临界碳化的多种应用前景第12-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1 水泥基材料碳化理论研究的现状第16-17页
        1.2.2 高压碳化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碳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第17-18页
        1.2.3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第18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3.1 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第18-19页
        1.3.2 改善建筑材料的性能第19页
        1.3.3 开发和研制可进行超临界碳化的可控设备第19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水泥基材料碳化机理及碳化耦合方程的建立第20-28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水泥基材料自然碳化的机理第20-22页
    2.3 水泥基材料超临界碳化的机理分析第22-24页
        2.3.1 具有很多良好性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第22-23页
        2.3.2 水泥基材料超临界碳化的原理分析第23-24页
    2.4 影响碳化的各种因素第24-25页
    2.5 碳化耦合方程的建立第25-27页
        2.5.1 基本假定第25页
        2.5.2 碳化速率方程第25-26页
        2.5.3 混凝土中的水汽扩散方程第26页
        2.5.4 混凝土中热扩散方程第26页
        2.5.5 二氧化碳扩散方程第26页
        2.5.6 控制方程的建立第26-27页
    2.6 碳化深度经验公式第27页
    2.7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改造水泥基材料的试验研究第28-56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超临界碳化试验所用试件及设备第28-32页
        3.2.1 试验所用的试件第28-29页
        3.2.2 试验所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设备系统第29-32页
    3.3 超临界碳化试件分类和试验方案第32-33页
        3.3.1 混凝土试块的超临界碳化试验方案第32页
        3.3.2 水泥试块的超临界碳化试验方案第32-33页
        3.3.3 水泥瓦、水泥板和再生砖的超临界碳化试验方案第33页
    3.4 超临界碳化试验过程第33-35页
        3.4.1 准备工作第33-34页
        3.4.2 二氧化碳气体加压到超临界状态和恒压静置状态第34-35页
        3.4.3 试验后二氧化碳的回收工作第35页
    3.5 超临界碳化试验现象第35-39页
        3.5.1 混凝土试块超临界碳化试验前后的现象第35-36页
        3.5.2 水泥试块超临界碳化试验前后的现象第36-37页
        3.5.3 水泥瓦超临界碳化试验前后的现象第37页
        3.5.4 水泥再生砖超临界碳化试验前后的现象第37-38页
        3.5.5 纤维水泥板超临界碳化试验前后的现象第38-39页
    3.6 超临界碳化试验的碳化结果测试第39-55页
        3.6.1 混凝土试块碳化深度检测第39-40页
        3.6.2 水泥试块碳化深度检测及与混凝土试块碳化程度的对比第40-41页
        3.6.3 水泥瓦碳化深度检测第41-42页
        3.6.4 水泥砖和水泥板碳化深度检测第42页
        3.6.5 混凝土和水泥试块强度试验第42-44页
        3.6.6 水泥试块和混凝土试块的 XRD 分析第44-50页
        3.6.7 水泥基材料吸收二氧化碳的重量第50-54页
        3.6.8 整套设备回收二氧化碳的情况第54-55页
    3.7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混凝土超临界碳化的数值模拟和试验数据分析第56-67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超临界碳化数值模拟的模型介绍和结果分析第56-58页
        4.2.1 求解域设定第56-57页
        4.2.2 边界条件设定第57页
        4.2.3 超临界碳化时参数的调整第57-58页
    4.3 超临界碳化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和试验数据分析第58-66页
        4.3.1 超临界碳化程度与时间的发展趋势第58页
        4.3.2 超临界碳化程度规律第58-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结论第67-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苯甲酸分离工艺的模拟及节能方案设计
下一篇: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