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介孔二氧化硅 | 第9-17页 |
1.2.1 介孔二氧化硅的简介 | 第9-10页 |
1.2.2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机理 | 第10-12页 |
1.2.3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方法 | 第12-16页 |
1.2.4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 核壳复合结构材料 | 第17-22页 |
1.3.1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简介 | 第17-18页 |
1.3.2 核壳结构形成机理 | 第18-20页 |
1.3.3 核壳结构的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1.3.4 核壳结构材料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3-30页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3-24页 |
2.1.1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3页 |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23-24页 |
2.2 主要实验内容 | 第24-27页 |
2.2.1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24-26页 |
2.2.2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MS微球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 表征测试手段及方法 | 第27-30页 |
2.3.1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7页 |
2.3.2 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27-28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8页 |
2.3.4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8页 |
2.3.5 热重分析(TG) | 第28-30页 |
第3章 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 | 第30-38页 |
3.1 聚苯乙烯微球的表征 | 第30-31页 |
3.2 各单组分用量对PS微球尺寸影响 | 第31-34页 |
3.2.1 苯乙烯单体的用量对PS微球尺寸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PS微球尺寸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搅拌速率对PS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37页 |
3.3.1 单体苯乙烯红外分析 | 第34-36页 |
3.3.2 PS微球处理前后的红外分析对比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以PS为模板制备中空介孔微球 | 第38-53页 |
4.1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的表征 | 第38-41页 |
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3页 |
4.2.1 PS微球与复合微球的红外对比 | 第41-42页 |
4.2.2 复合微球与HMS微球红外对比 | 第42-43页 |
4.3 热重分析 | 第43-44页 |
4.4 XRD分析 | 第44-45页 |
4.5 各单组分用量对HMS的形貌及尺寸影响 | 第45-51页 |
4.5.1 PS模板剂用量对HMS的影响 | 第45-47页 |
4.5.2 CTAB用量对HMS的影响 | 第47-49页 |
4.5.3 氨水的用量对HMS的影响 | 第49-51页 |
4.6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形成机理 | 第51-5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