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关于科学精神研究 | 第15页 |
1.2.2 关于“银河精神”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关于科学精神传播研究 | 第16-17页 |
1.2.4 媒体科技报道中的科学精神传播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科学精神及其统一性特征 | 第20-27页 |
2.1 科学精神的内涵 | 第20-24页 |
2.1.1 科学是科学探索形成的知识体系 | 第20-22页 |
2.1.2 人与事物是精神的主客观载体 | 第22页 |
2.1.3 “上层建筑”范畴中的科学精神 | 第22-24页 |
2.2 科学精神统一性特征 | 第24-27页 |
2.2.1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 第24-25页 |
2.2.2 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 第25页 |
2.2.3 规范性和自觉性的统一 | 第25-27页 |
第3章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 第27-32页 |
3.1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的孕育环境 | 第27-30页 |
3.1.1 “银河Ⅰ”——中国首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 第27-28页 |
3.1.2 “银河Ⅱ”——跃上巨型计算机新台阶 | 第28-29页 |
3.1.3 “银河Ⅲ”——巨型计算机实现跨越发展 | 第29页 |
3.1.4 “天河一号”—登上巨型计算机世界之巅 | 第29-30页 |
3.2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内涵 | 第30-32页 |
3.2.1 “胸怀祖国”——爱国主义精神 | 第30页 |
3.2.2 “团结协作”——科研团队精神 | 第30-31页 |
3.2.3 “志在高峰”——求实创新精神 | 第31页 |
3.2.4 “奋勇拼搏”——拼搏奉献精神 | 第31-32页 |
第4章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的人际传播 | 第32-40页 |
4.1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人际传播特点分析 | 第32-34页 |
4.1.1 单纯稳定的人际关系 | 第32-33页 |
4.1.2 军事环境的文化语境 | 第33-34页 |
4.2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人际传播机制分析 | 第34-36页 |
4.2.1 大科学工程组织管理机制 | 第34-35页 |
4.2.2 信息传散的人际网络机制 | 第35-36页 |
4.3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人际传播效应分析 | 第36-37页 |
4.3.1 个人观念社会化效应 | 第36页 |
4.3.2 精神理念一脉传承效应 | 第36-37页 |
4.4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人际传播的方式 | 第37-40页 |
4.4.1 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 第37-39页 |
4.4.2 书信、电话的交流 | 第39页 |
4.4.3 网络人际传播 | 第39-40页 |
第5章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的媒介传播 | 第40-53页 |
5.1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传播媒体分类 | 第40-48页 |
5.1.1 媒体及其传播特色 | 第40-42页 |
5.1.2 媒体报道特点 | 第42-43页 |
5.1.3 媒体报道分析 | 第43-48页 |
5.2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媒介传播议程设置 | 第48-50页 |
5.2.1 议程设置模式 | 第48-49页 |
5.2.2 议程设置价值判断 | 第49-50页 |
5.3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媒介传播效果 | 第50-51页 |
5.3.1 舆论共振效果 | 第50页 |
5.3.2 宣传导向效果 | 第50-51页 |
5.3.3 文化传承效果 | 第51页 |
5.4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媒介传播特征与局限性 | 第51-53页 |
5.4.1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媒介传播特征 | 第51-52页 |
5.4.2 “银河—天河”科学精神媒介传播局限性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主要新闻作品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