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大肠杆菌趋化信号网络及适应行为的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8页
    1.1 大肠杆菌简介第14-18页
        1.1.1 大肠杆菌的形态与结构特征第15-16页
        1.1.2 大肠杆菌的遗传与增殖第16-18页
        1.1.3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第18页
    1.2 大肠杆菌运动性介绍第18-28页
        1.2.1 大肠杆菌的运动部件第19-24页
        1.2.2 大肠杆菌的个体游动第24-26页
        1.2.3 大肠杆菌的群体运动与生物膜形成第26-28页
    1.3 大肠杆菌趋化性介绍第28-36页
        1.3.1 大肠杆菌的受体系统第28-31页
        1.3.2 大肠杆菌的信号通路第31-33页
        1.3.3 大肠杆菌的趋化行为第33-36页
    1.4 模型建立第36-43页
        1.4.1 趋化转导模型第36-41页
        1.4.2 鞭毛马达模型第41-43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3-45页
    1.6 主要工作介绍第45-48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介绍第48-56页
    2.1 实验试剂配制第48-49页
    2.2 菌种改造的DNA重组技术介绍第49-56页
        2.2.1 热击法转化第50-51页
        2.2.2 电穿孔转化第51-52页
        2.2.3 聚合酶链式反应第52-53页
        2.2.4 λ噬菌体Red重组系统基因删除第53-56页
第三章 生长条件对大肠杆菌趋化的影响第56-78页
    3.1 实验背景与意义第56页
    3.2 实验过程和数据采集第56-65页
        3.2.1 细菌的培养与处理第57-59页
        3.2.2 实验观察样品的制作第59-61页
        3.2.3 实验装置与原理介绍第61-63页
        3.2.4 实验数据采集第63-65页
    3.3 实验数据的处理第65-67页
        3.3.1 小球标记法实验数据基本处理第65-66页
        3.3.2 毛细管实验数据第66-67页
    3.4 实验数据分析与说明第67-73页
        3.4.1 生长曲线第67-68页
        3.4.2 CW bias分布测量第68-69页
        3.4.3 无刺激下的马达关联时间第69-70页
        3.4.4 高浓度刺激下的恢复时间测量第70-72页
        3.4.5 毛细管实验第72-73页
    3.5 模拟部分第73-77页
        3.5.1 粗粒化建模解释更快的适应和恢复第73-75页
        3.5.2 模拟证明更快适应的好处第75-76页
        3.5.3 提高跟随时空变化环境的能力第76-77页
        3.5.4 提高定位到引诱剂浓度峰值的能力第77页
    3.6 工作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受体协同作用对大肠杆菌趋化的影响第78-100页
    4.1 实验背景与意义第78页
    4.2 实验过程和数据采集第78-85页
        4.2.1 细菌的培养与处理第79-80页
        4.2.2 实验观察样品的制备第80页
        4.2.3 实验装置与原理介绍第80-84页
        4.2.4 实验数据采集第84-85页
    4.3 实验数据处理第85-86页
    4.4 实验数据分析与说明第86-95页
        4.4.1 不同种类受体相互作用对大肠杆菌适应行为的影响第86-87页
        4.4.2 单种受体菌种的部分适应行为第87-91页
        4.4.3 剂量响应曲线的比较第91-92页
        4.4.4 不同受体比例下的过冲现象研究第92页
        4.4.5 过冲现象的发生条件探究第92-93页
        4.4.6 单种受体台阶刺激响应的过冲行为第93-94页
        4.4.7 受体差异对细菌趋化能力的影响第94-95页
    4.5 模拟单种受体细菌的部分适应行为第95-97页
    4.6 工作小结第97-100页
第五章 马达的适应对大肠杆菌趋化的影响第100-108页
    5.1 背景与意义第100页
    5.2 模型的建立第100-104页
        5.2.1 马达适应性重组的模型构建第100-102页
        5.2.2 模型的检验与预测第102-104页
    5.3 模型的应用第104-107页
        5.3.1 受体与马达的适应对趋化系统适应的贡献第104-105页
        5.3.2 对微量刺激台阶响应的随机模拟第105-106页
        5.3.3 稳态下转向自发振荡的随机模拟第106-107页
    5.4 工作小结第107-10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8-110页
    6.1 工作总结第108-109页
    6.2 工作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AG3抑制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VLP出芽及其机制探索
下一篇:拟南芥NRG2与NLP7调控NRT1.1的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