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3 捻制型钢丝绳应力分布研究动态 | 第16-21页 |
1.3.1 捻制型钢丝绳力学建模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1.3.2 捻制型钢丝绳数值模拟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1.3.3 捻制型钢丝绳力学研究总结 | 第20-21页 |
1.4 编织防扭钢丝绳研究动态 | 第21-2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编织防扭钢丝绳基本参数关系研究 | 第24-42页 |
2.1 编织防扭钢丝绳几何结构及成型原理分析 | 第24-27页 |
2.1.1 编织钢丝绳的几何结构 | 第24-25页 |
2.1.2 编织钢丝绳成形原理分析 | 第25-27页 |
2.1.3 编织钢丝绳的几何模型 | 第27页 |
2.2 编织防扭钢丝绳绳股展开线研究 | 第27-31页 |
2.2.1 绳股中心线斜率及编织角 | 第28-29页 |
2.2.2 绳股展开线 | 第29-31页 |
2.3 编织防扭钢丝绳基本参数关系 | 第31-32页 |
2.4 编织防扭钢丝绳YS9-8×19基本参数值的确定 | 第32-35页 |
2.4.1 YS9-8×19基本几何参数值的确定 | 第32-33页 |
2.4.2 YS9-8×19编织钢丝绳绳股的弹性模量 | 第33-35页 |
2.5 编织防扭钢丝绳几何特性分析 | 第35-40页 |
2.5.1 编织钢丝绳绳股曲率和挠率的计算 | 第36页 |
2.5.2 绳股曲率、挠率随离心角和节距的变化规律 | 第36-37页 |
2.5.3 绳股曲率和挠率随离心角的变化规律 | 第37-39页 |
2.5.4 绳股曲率和挠率最大值随节距的变化规律 | 第39-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编织防扭钢丝绳拉伸载荷下的力学建模和数值计算 | 第42-58页 |
3.1 平直绳股股内钢丝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42-49页 |
3.1.1 绳股受力分析 | 第42-43页 |
3.1.2 绳股侧丝受力分析 | 第43-47页 |
3.1.3 绳股芯丝、内外侧丝应变关系式 | 第47-48页 |
3.1.4 绳股应力表达式 | 第48-49页 |
3.2 编织防扭钢丝绳绳股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49-54页 |
3.2.1 绳股任意股段受力分析 | 第49-50页 |
3.2.2 编织钢丝绳绳股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50-53页 |
3.2.3 编织钢丝绳股内钢丝的力学模型 | 第53-54页 |
3.3 编织防扭钢丝绳力学模型数值计算 | 第54-56页 |
3.3.1 绳股沿绳轴向应变 | 第54-55页 |
3.3.2 绳股平均轴向应力和剪切应力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编织防扭钢丝绳拉伸载荷作用下的数值模拟 | 第58-70页 |
4.1 编织防扭钢丝绳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4.2 摩擦力对编织防扭钢丝绳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 第59-64页 |
4.2.1 编织钢丝绳轴向应变分布规律 | 第59-61页 |
4.2.2 编织钢丝绳轴向应力分布规律 | 第61-62页 |
4.2.3 编织钢丝绳剪切应力分布规律 | 第62-63页 |
4.2.4 结论 | 第63-64页 |
4.3 不同载荷作用下编织防扭钢丝绳的数值模拟 | 第64-65页 |
4.4 不同节距编织防扭钢丝绳的数值模拟 | 第65-69页 |
4.4.1 不同节距编织钢丝绳的几何模型 | 第65-66页 |
4.4.2 不同节距编织钢丝绳的数值模拟 | 第66-68页 |
4.4.3 编织钢丝绳最优节距的确定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编织防扭钢丝绳拉伸试验研究 | 第70-80页 |
5.1 试验目的及方案 | 第70页 |
5.2 试验设备及试样的制备 | 第70-73页 |
5.2.1 万能试验机 | 第70-71页 |
5.2.2 钢丝绳试样的制备 | 第71-73页 |
5.3 编织防扭钢丝绳不同载荷下的拉伸试验 | 第73-76页 |
5.3.1 试验数据的获取 | 第73-74页 |
5.3.2 理论值与试验值的比较 | 第74-76页 |
5.4 破断试验 | 第76-79页 |
5.4.1 断丝试验 | 第76-77页 |
5.4.2 断股试验 | 第77-78页 |
5.4.3 试验结论—危险截面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