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聚合物自修复技术 | 第10-20页 |
1.2.1 微胶囊技术 | 第12-14页 |
1.2.2 中空纤维技术 | 第14-15页 |
1.2.3 类血管支化仿生技术 | 第15-16页 |
1.2.4 基于可逆共价键的自修复技术 | 第16-18页 |
1.2.5 基于可逆非共价键的自修复技术 | 第18-19页 |
1.2.6 形状记忆聚合物技术 | 第19页 |
1.2.7 其它修复方法 | 第19-20页 |
1.3 沥青路面自修复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三硫代碳酸酯交联材料的自修复机理及其制备研究 | 第22-30页 |
2.1 原材料及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1 原材料 | 第22-23页 |
2.1.2 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2.2 三硫代碳酸酯交联材料的自修复机理研究 | 第23-26页 |
2.2.1 自修复原理 | 第23-24页 |
2.2.2 修复机理验证试验 | 第24-26页 |
2.3 三硫代碳酸酯交联聚合物的制备 | 第26-29页 |
2.3.1 TTC交联剂的制备 | 第27页 |
2.3.2 交联聚合物PBA的制备 | 第27-28页 |
2.3.3 交联聚合物PMMA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4 交联聚合物PSt的制备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三硫代碳酸酯交联材料的表征研究 | 第30-40页 |
3.1 三硫代碳酸酯交联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2页 |
3.1.1 TTC二元羧酸的红外光谱图 | 第30-31页 |
3.1.2 交联聚合物PBA、PMMA、PSt的红外光谱图 | 第31-32页 |
3.2 三硫代碳酸酯交联材料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32-38页 |
3.2.1 TTC二元羧酸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32-34页 |
3.2.2 TTC二元酸脂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34-36页 |
3.2.3 TTC交联剂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36-38页 |
3.3 三硫代碳酸酯交联聚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引发方法对沥青自修复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40-47页 |
4.1 沥青自修复能力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4.2 试样制备及测试过程 | 第41-42页 |
4.2.1 试样制备 | 第41页 |
4.2.2 测试过程 | 第41-42页 |
4.3 不同引发方法下沥青自修复能力评价 | 第42-44页 |
4.3.1 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对沥青自修复性能影响 | 第42-43页 |
4.3.2 紫外光照射引发对沥青自修复性能影响 | 第43页 |
4.3.3 100℃反应条件下引发对沥青自修复性能影响 | 第43-44页 |
4.4 引发方法对沥青自修复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最优引发方法的用量对沥青自修复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47-54页 |
5.1 试样制备及测试过程 | 第47页 |
5.2 不同引发剂掺量下沥青自修复能力评价 | 第47-51页 |
5.2.1 AIBN/TTC交联剂(mol/mol)=0.3 时对沥青自修复性能影响 | 第47-48页 |
5.2.2 AIBN/TTC交联剂(mol/mol)=0.5 时对沥青自修复性能影响 | 第48-49页 |
5.2.3 AIBN/TTC交联剂(mol/mol)=0.7 时对沥青自修复性能影响 | 第49-50页 |
5.2.4 AIBN/TTC交联剂(mol/mol)=0.9 时对沥青自修复性能影响 | 第50-51页 |
5.3 引发剂掺量对沥青自修复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聚合单体类别对沥青自修复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54-59页 |
6.1 试样制备及测试过程 | 第54页 |
6.2 不同聚合单体所合成修复剂对沥青自修复能力评价 | 第54-56页 |
6.2.1 聚合单体BA对沥青自修复性能影响 | 第54-55页 |
6.2.2 聚合单体MMA对沥青自修复性能影响 | 第55页 |
6.2.3 聚合单体St对沥青自修复性能影响 | 第55-56页 |
6.3 聚合单体类别对沥青自修复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最优聚合单体的掺量对沥青自修复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59-66页 |
7.1 试样制备及测试过程 | 第59页 |
7.2 聚合单体掺量对沥青自修复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59-63页 |
7.2.1 BA/TTC交联剂(mol/mol)=11 时合成的修复剂对沥青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7.2.2 BA/TTC交联剂(mol/mol)=15 时合成的修复剂对沥青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7.2.3 BA/TTC交联剂(mol/mol)=19 时合成的修复剂对沥青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7.2.4 BA/TTC交联剂(mol/mol)=23 时合成的修复剂对沥青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7.3 聚合单体掺量对沥青自修复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八章 三硫代碳酸酯交联聚合物对沥青技术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66-71页 |
8.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66页 |
8.1.1 原材料 | 第66页 |
8.1.2 试验方法 | 第66页 |
8.2 低温性能 | 第66-67页 |
8.3 高温性能 | 第67-68页 |
8.4 施工性能 | 第68-69页 |
8.5 抗老化性能 | 第69-70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本文结论 | 第71-72页 |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