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法律信仰的概述 | 第11-17页 |
一、法律信仰的概念与内涵 | 第11-14页 |
(一) 信仰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法律信仰的概念 | 第12-13页 |
(三) 法律信仰与信仰 | 第13-14页 |
二、法律信仰的特征 | 第14-15页 |
(一) 民众的认同 | 第14页 |
(二) 历史的延展 | 第14-15页 |
(三) 社会的稳定 | 第15页 |
三、法律信仰的肯定说与否定说 | 第15-17页 |
(一)法律信仰的肯定说 | 第15页 |
(二)法律信仰的否定说 | 第15-16页 |
(三)本文观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西方法律信仰的培养与启示 | 第17-24页 |
一、西方法律信仰形成的背景 | 第17-19页 |
(一)古希腊起源 | 第17-18页 |
(二)中世纪成长 | 第18页 |
(三)启蒙运动新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西方法律信仰形成的必然性 | 第19-20页 |
(一)理性主义 | 第19页 |
(二)契约精神 | 第19-20页 |
(三)宗教信仰 | 第20页 |
三、西方法律信仰形成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一)法律价值 | 第20-21页 |
(二)利益感知 | 第21页 |
(三)民众的信服 | 第21-22页 |
四、西方法律信仰的启示 | 第22-24页 |
(一)传统文化积淀 | 第22页 |
(二)具有时代内涵 | 第22页 |
(三)变革与反思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西方法律信仰视角下培养中国法律信仰内在悖论 | 第24-32页 |
一、价值观角度:一元论价值观的局限性 | 第24-25页 |
(一)一元论价值观的生成 | 第24页 |
(二)一元论解释法律信仰的误区 | 第24-25页 |
二、认识角度:自上而下的价值灌输 | 第25-27页 |
(一)民众信服的来源 | 第25-26页 |
(二)民众参与法律信仰塑造的基础 | 第26页 |
(三)当今我国民众自下而上参与法律信仰塑造的可能性 | 第26-27页 |
三、法律移植角度:传统文化的割裂 | 第27-29页 |
(一)法律信仰中的时间延展和经验积淀 | 第27-28页 |
(二)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区别 | 第28页 |
(三)我国传统文化与法律信任 | 第28-29页 |
四、理性角度:“法律工具”的再认识 | 第29-32页 |
(一)法律工具主义的内涵 | 第29-30页 |
(二)法律信仰对于法律工具主义的冲击 | 第30页 |
(三)法律信仰也是法律工具吗?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中国社会法律信仰培养的再生 | 第32-39页 |
一、内核:法律信仰的“寻根”属性 | 第32-34页 |
(一)法律信仰的根源 | 第32-33页 |
(二)法律信仰的虚无主义 | 第33页 |
(三)法律信仰与法律 | 第33-34页 |
二、基础:民众应是信仰塑造的参与者 | 第34-35页 |
(一)民众参与的必要性 | 第34页 |
(二)民众参与的方式选择 | 第34-35页 |
(三)“和而不同”的民众信仰差异 | 第35页 |
三、路径:基于当下国情对传统文化重新认识 | 第35-37页 |
(一)基于当下国情的认识 | 第35-36页 |
(二)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 第36页 |
(三)整合路径选择 | 第36-37页 |
四、发展:求助、参与、反抗 | 第37-39页 |
(一)第一层级:求助 | 第37-38页 |
(三)第三层级:反抗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士论文情况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