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消化系及腹部疾病论文--肝及胆疾病论文

肝脏再生调控相关转录因子间相互作用网络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6-10页
英文摘要第10-14页
目录第15-19页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表第19-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45页
    1.1 肝脏再生研究进展第21-29页
        1.1.1 普罗米修斯的传说第21-22页
        1.1.2 肝脏再生第22-23页
        1.1.3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理解肝脏再生第23-27页
        1.1.4 肝脏再生机理认识第27-29页
        1.1.5 小结第29页
    1.2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概述第29-41页
        1.2.1 酿酒酵母生活史第30页
        1.2.2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基本原理第30-32页
        1.2.3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改进第32-34页
            1.2.3.1 双(多)筛选法第33页
            1.2.3.2 非转录读出特点的酵母双杂交系统第33页
            1.2.3.3 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第33页
            1.2.3.4 单杂交系统第33-34页
            1.2.3.5 逆向酵母双杂交和分裂杂交系统第34页
            1.2.3.6 三杂交系统第34页
        1.2.4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优点第34-35页
        1.2.5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缺陷及相应对策第35-38页
            1.2.5.1 核内作用第35-36页
            1.2.5.2 假阳性第36-37页
            1.2.5.3 假阴性第37页
            1.2.5.4 转化率第37-38页
        1.2.6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第38-41页
            1.2.6.1 检测已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38页
            1.2.6.2 确定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活性位点第38-39页
            1.2.6.3 寻找与“诱饵”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第39页
            1.2.6.4 寻找基因治疗中多肽类药物第39-40页
            1.2.6.5 寻找调控蛋白相互作用的化合物第40页
            1.2.6.6 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的绘制第40-41页
        1.2.7 小结第41页
    1.3 大规模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及局限性第41-43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第43-4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45-75页
    2.1 质粒、载体、菌株、细胞株和抗体第45-46页
    2.2 仪器设备第46页
    2.3 DNA 相关实验方法第46-56页
        2.3.1 聚合酶链式反应第46-47页
        2.3.2 琼脂糖电泳第47-48页
        2.3.3 酶切试验第48-49页
        2.3.4 载体、片段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第49页
        2.3.5 载体、片段的PCR 产物片段试剂盒回收第49-50页
        2.3.6 连接试验第50页
        2.3.7 质粒构建方法第50-52页
        2.3.8 转化试验第52页
        2.3.9 质粒抽提第52-56页
            2.3.9.1 质粒小量抽提操作过程第52-53页
            2.3.9.2 SDS-碱裂解法中量制备质粒DNA第53-56页
    2.4 细菌试验方法第56-57页
        2.4.1 培养基配制第56页
        2.4.2 感受态大肠杆菌制备第56-57页
        2.4.3 菌种的保存方法第57页
            2.4.3.1 长时间保存第57页
            2.4.3.2 短时间保存第57页
    2.5 蛋白相关实验第57-65页
        2.5.1 蛋白表达方法第57-58页
            2.5.1.1 小量初试操作方法第57-58页
            2.5.1.2 中量诱导表达蛋白第58页
        2.5.2 蛋白检测-SDS-PAGE 电泳第58-59页
        2.5.3 Western Blot第59-61页
        2.5.4 蛋白抽提及复性第61页
        2.5.5 蛋白纯化第61-63页
            2.5.5.1 6×His 亲和层析第61-63页
            2.5.5.2 GST 亲和层析第63页
        2.5.6 GST Pull-down assay第63-64页
        2.5.7 免疫共沉淀(Co-IP assay)第64-65页
    2.6 酵母试验方法第65-71页
        2.6.1 培养基配制第65-66页
        2.6.2 醋酸锂介导的酵母转化方法第66-68页
        2.6.3 酵母杂交第68页
        2.6.4 酵母表型筛选第68-69页
        2.6.5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第69-70页
        2.6.6 酵母质粒提取第70-71页
        2.6.7 cDNA 文库的操作第71页
        2.6.8 筛cDNA 文库第71页
    2.7 细胞试验材料和方法第71-75页
        2.7.1 胎牛血清的处理第71页
        2.7.2 细胞DMEM/RPMI 1640 培养基配制第71-72页
        2.7.3 细胞复苏第72页
        2.7.4 细胞换液第72页
        2.7.5 细胞传代第72页
        2.7.6 细胞保种第72-73页
        2.7.7 细胞计数第73页
        2.7.8 细胞转染第73-74页
        2.7.9 细胞裂解方法(以100cm 培养皿为例)第74-75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75-131页
    3.1 肝脏再生转录因子互作网络的绘制第75-86页
        3.1.1 前言第75页
        3.1.2 转录因子挑选结果第75-77页
        3.1.3 亚克隆第77-78页
        3.1.4 自激活的测试结果第78页
        3.1.5 杂交菌种的准备第78-79页
        3.1.6 矩阵杂交第79-83页
        3.1.7 小结第83页
        3.1.8 讨论第83-86页
    3.2 网络质量的验证第86-108页
        3.2.1 前言第86-87页
        3.2.2 文献查阅验证第87-89页
        3.2.3 Bait 和Prey 融合标签蛋白的原核表达第89-94页
            3.2.3.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9页
            3.2.3.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9-91页
            3.2.3.3 目的蛋白原核表达结果第91-93页
            3.2.3.4 GST Pull-down第93-94页
        3.2.4 Bait 和Prey 融合标签蛋白的真核表达结果第94-99页
            3.2.4.1 真核表达载体的改造第94-96页
            3.2.4.2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6-97页
            3.2.4.3 目的蛋白真核表达结果第97-98页
            3.2.4.4 Co-IP 结果第98-99页
        3.2.5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第99-102页
            3.2.5.1 方法学试验第99-100页
            3.2.5.2 阳性对照在不同菌株、不同转化条件下的活性第100-101页
            3.2.5.3 野生型GAL4 激活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第101页
            3.2.5.4 本底活性测定结果第101-102页
        3.2.6 部分重要相互作用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第102-105页
            3.2.6.1 二倍体内的相互作用第102-104页
            3.2.6.2 Y187 菌株中的相互作用第104-105页
        3.2.7 互作网络的作图第105-106页
        3.2.8 小结第106页
        3.2.9 讨论第106-108页
    3.3 相互作用网络作用分析第108-113页
        3.3.1 前言第108页
        3.3.2 FHL2 /ATF3 互作的意义第108-111页
        3.3.3 FHL2 /STAT3 互作的意义第111-112页
        3.3.4 网络的整体作用分析第112页
        3.3.5 小结第112-113页
        3.3.6 讨论第113页
    3.4 肝脏再生调控转录因子互作网络的后期研究第113-128页
        3.4.1 前言第113-114页
        3.4.2 缺失突变体的Y2H 载体构建第114-119页
            3.4.2.1 ATF3 蛋白的分段引物设计第114-115页
            3.4.2.2 FHL2 蛋白分段引物设计第115-117页
            3.4.2.3 ZNF408 分段缺失突变体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第117-119页
        3.4.3 作用位点的查找第119-122页
            3.4.3.1 ATF3 同FHL2 作用位点的确定第119-120页
            3.4.3.2 FHL2 同ATF3 作用位点的确定第120-121页
            3.4.3.3 ZNF408 同ZNF408 自作用位点的确定第121-122页
        3.4.4 根据β-半乳糖苷活性寻找各种突变体作用部位第122-125页
            3.4.4.1 ATF3 和FHL2 各突变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22-124页
            3.4.4.2 ZNF408 与FHL2 及其各突变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24-125页
        3.4.5 cDNA 文库筛选第125-127页
            3.4.5.1 cDNA 文库的来源及处理结果第125页
            3.4.5.2 cDNA 文库的扩增第125页
            3.4.5.3 中等规模质粒抽提第125-126页
            3.4.5.4 筛库结果第126-127页
        3.4.6 小结第127页
        3.4.7 讨论第127-128页
    3.5 展望第128-131页
第四章 结论第131-133页
    4.1 论文创新点第131页
    4.2 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1页
附录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温熔融金属蒸汽爆炸理论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电子选举中的安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