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交通流模型研究现状 | 第17-39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交通相及交通临界相变行为 | 第17-20页 |
2.3 交通流微观模型研究 | 第20-29页 |
2.3.1 车辆跟驰模型 | 第20-25页 |
2.3.2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5-29页 |
2.4 交通流宏观模型研究 | 第29-32页 |
2.5 交通流建模中参数标定研究 | 第32-35页 |
2.6 车流平稳性控制研究 | 第35-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基于前后多车信息的跟驰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39-65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经典改进跟驰模型描述 | 第39-43页 |
3.3 基于前后多车信息的跟驰模型 | 第43-49页 |
3.3.1 模型提出 | 第43-44页 |
3.3.2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44-47页 |
3.3.3 非线性分析及 mKdV 方程 | 第47-49页 |
3.4 数值仿真 | 第49-63页 |
3.4.1 扰动在 CI-CF 模型中的传播 | 第49-51页 |
3.4.2 启动过程对比仿真 | 第51-55页 |
3.4.3 停止过程对比仿真 | 第55-59页 |
3.4.4 演化过程对比仿真 | 第59-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跟驰模型时变参数的自校正标定方法研究 | 第65-83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经典参数标定方法描述 | 第65-69页 |
4.2.1 最大似然估计参数标定法 | 第66-67页 |
4.2.2 最小二乘参数标定法 | 第67-69页 |
4.3 自校正参数标定方法提出 | 第69-71页 |
4.4 CI-CF 模型的参数标定 | 第71-73页 |
4.4.1 CI-CF 模型的成批处理最小二乘参数标定 | 第72-73页 |
4.4.2 CI-CF 模型的自校正参数标定 | 第73页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81页 |
4.5.1 数据预处理 | 第73-76页 |
4.5.2 参数标定效果评价 | 第76页 |
4.5.3 参数标定方法对比实验 | 第76-80页 |
4.5.4 跟驰模型时变参数标定对比实验 | 第80-8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基于 CI-CF 模型的车流平稳性控制研究 | 第83-107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车流平稳性控制方法描述 | 第83-84页 |
5.3 考虑多前车稳态期望速度效应的车流平稳性控制方法 | 第84-96页 |
5.3.1 方法提出 | 第84-85页 |
5.3.2 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85-89页 |
5.3.3 数值仿真 | 第89-96页 |
5.4 考虑前后车稳态期望速度综合效应的车流平稳性控制方法 | 第96-105页 |
5.4.1 方法提出 | 第97页 |
5.4.2 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97-101页 |
5.4.3 数值仿真 | 第101-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6.1 总结 | 第107-108页 |
6.2 展望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附录 | 第123-124页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3页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的发明专利 | 第123页 |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发明专利 | 第123-124页 |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