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屋面系统抗风吸力的静力性能和疲劳性能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第13-17页 |
1.2.1 金属屋面系统的组成及受力特征 | 第13-14页 |
1.2.2 风荷载引起的耐久性问题 | 第14-15页 |
1.2.3 腐蚀引起的耐久性问题 | 第15-16页 |
1.2.4 温度引起的耐久性问题 | 第16-17页 |
1.3 金属屋面系统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22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铁路站房金属屋面系统使用现状调研 | 第24-36页 |
2.1 北京南站 | 第24-25页 |
2.1.1 屋面结构概况 | 第24-25页 |
2.1.2 屋面病害 | 第25页 |
2.2 哈尔滨西站 | 第25-27页 |
2.2.1 屋面结构概况 | 第25-26页 |
2.2.2 屋面病害 | 第26-27页 |
2.3 哈尔滨站 | 第27-28页 |
2.3.1 屋面结构概况 | 第27页 |
2.3.2 屋面病害 | 第27-28页 |
2.4 沈阳北站 | 第28-29页 |
2.4.1 屋面结构概况 | 第28-29页 |
2.4.2 屋面病害 | 第29页 |
2.5 北京站 | 第29-30页 |
2.5.1 屋面结构概况 | 第29-30页 |
2.5.2 屋面病害 | 第30页 |
2.6 天津南站 | 第30页 |
2.7 上海南站 | 第30-32页 |
2.8 大连北站 | 第32-33页 |
2.9 其他车站 | 第33-34页 |
2.10 调研结论 | 第34-35页 |
2.10.1 金属屋面系统使用现状 | 第34页 |
2.10.2 金属屋面系统病害分类 | 第34-35页 |
2.11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金属屋面系统的力学模型及静力性能分析 | 第36-64页 |
3.1 金属屋面系统的力学模型 | 第36-43页 |
3.1.1 金属屋面系统的连接方式 | 第36-39页 |
3.1.2 金属屋面系统的破坏机理 | 第39-42页 |
3.1.3 金属屋面系统的计算模型 | 第42-43页 |
3.2 直立锁边金属屋面系统的静力性能分析 | 第43-54页 |
3.2.1 接触问题基本理论 | 第44-45页 |
3.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50页 |
3.2.3 有限元分析的过程 | 第50-53页 |
3.2.4 试验结果对比 | 第53-54页 |
3.3 传统搭接式金属屋面系统的静力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3.3.2 有限元分析的过程 | 第55-56页 |
3.3.3 分析结果对比 | 第56-57页 |
3.4 设计规范验证 | 第57-61页 |
3.4.1 直立锁边金属屋面的设计规范 | 第57-60页 |
3.4.2 数值模拟结果和现行规范对比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4 金属屋面系统的疲劳性能分析 | 第64-86页 |
4.1 金属屋面系统的疲劳分析基本理论 | 第64-73页 |
4.1.1 疲劳破坏及其影响因素 | 第64-66页 |
4.1.2 断裂力学疲劳损伤模型 | 第66-69页 |
4.1.3 疲劳试验方法 | 第69-70页 |
4.1.4 提高疲劳寿命的措施 | 第70-73页 |
4.2 直立锁边金属屋面系统的疲劳性能分析 | 第73-79页 |
4.2.1 ANSYS疲劳分析的步骤 | 第73页 |
4.2.2 创建材料疲劳曲线 | 第73-75页 |
4.2.3 疲劳分析过程 | 第75-78页 |
4.2.4 分析结果对比 | 第78-79页 |
4.3 传统搭接式金属屋面系统的疲劳性能分析 | 第79-83页 |
4.3.1 疲劳分析过程 | 第79-81页 |
4.3.2 疲劳寿命理论计算 | 第81-82页 |
4.3.3 数值解与理论解对比 | 第82-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5 增强金属屋面系统抗风性能的新方法 | 第86-92页 |
5.1 增强金属屋面系统抗风性能的措施 | 第86-87页 |
5.2 一种提高金属屋面系统抗风性能的装置 | 第87-90页 |
5.2.1 装置设计及其工作原理 | 第87-88页 |
5.2.2 有限元分析验证 | 第88-9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2-96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2-94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