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器乐理论与演奏法论文--管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

汶川地震后羌笛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序言第9-18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第9-10页
  一、选题的缘由第9页
  二、选题的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第10-11页
  一、研究目的第10-11页
  二、研究方法第11页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第11-18页
  一、概念界定第11-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8页
第二章 羌笛的形成发展与汶川地震前概况第18-34页
 第一节 羌笛的形成和发展第18-22页
  一、古羌笛第18-21页
  二、现代羌笛第21-22页
 第二节 汶川地震前羌笛概况调查第22-29页
  一、羌笛的制作第22-23页
  二、羌笛的吹奏方法第23-24页
  三、羌笛的吹奏场合第24-25页
  四、羌笛的曲风及其形成原因第25-27页
   (一) 自然原因第26-27页
   (二) 历史原因第27页
   (三) 羌笛自身的原因第27页
  五、羌笛的社会功能第27-29页
   (一) 情感抒发功能第28页
   (二) 交际、信号、信息功能第28页
   (三) 娱神、礼仪功能第28-29页
   (四) 娱乐功能第29页
   (五) 审美教育功能第29页
   (六) 文化历史传承功能第29页
 第三节 羌笛的传承状况第29-34页
  一、羌笛的传承人及传承方式第29-30页
  二、羌笛的传承状况第30-31页
  三、地震前对羌笛的已有保护措施第31-34页
   (一)保护措施的积极作用第32页
   (二)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处第32-34页
第三章 地震对羌笛的影响第34-39页
 第一节 地震对羌族聚居地的影响第34-35页
 第二节 地震对羌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第35页
 第三节 地震对羌笛传承的影响第35-39页
  一、对传承人的影响第36页
  二、对羌笛制作的影响第36页
  三、对羌笛吹奏的影响第36页
  四、羌笛文物、有声资料的损毁第36-37页
  五、对羌笛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第37页
  六、对羌族民众的传承保护意识的影响第37-38页
  七、对羌笛社会功能的影响第38-39页
第四章 地震后羌笛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问题第39-45页
 第一节 汶川地震给羌笛带来的发展机遇第39-41页
  一、地震后媒体宣传力度大、外界空前关注第39页
  二、地震后表演机会增多第39-40页
  三、主动学习羌笛人数大增第40页
  四、资金投入、保护力度增强第40页
  五、地震后旅游业发展迅速第40-41页
 第二节 地震后羌笛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第41-45页
  一、羌笛演奏技巧难度大第41页
  二、羌笛制作材料短缺、制作工艺繁复第41页
  三、羌笛传承人问题第41-42页
  四、羌笛资料损失严重第42页
  五、羌笛传承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第42-43页
  六、商业化的冲击第43页
  七、灾后重建时政策和实践分离的问题第43-44页
  八、物质重建与文化重建的冲突第44-45页
第五章 传承和发展羌笛的具体措施与启示第45-52页
 第一节 传承和发展羌笛的具体措施第45-51页
  一、政府主导第45页
  二、全民族共同传承,引导宣传民族意识第45-46页
  三、博物馆式保护第46-47页
  四、传承人保护第47页
  五、利用好媒体的关注和宣传第47-48页
  六、依托旅游业发展好羌笛第48-49页
  七、开发式保护第49-50页
  八、立法性保护第50页
  九、教育式保护第50-51页
 第二节 羌笛传承与发展对地震后羌族其他文化艺术传承的启示第51-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附录第56-70页
 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笛及羌族文化艺术传承访谈记录第56-58页
 汶川藏羌自治州羌笛及羌族文化艺术传承访谈记录第58-59页
 茂县羌笛传承与发展研究访谈记录第59-65页
 田野调查日志第65-69页
 调查问卷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都城隍庙
下一篇:蓝山瑶族度戒仪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