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6-2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教育公平观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23-53页 |
第一节 公平与教育公平相关概念 | 第23-32页 |
一、核心概念分析比较 | 第23-27页 |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公平观 | 第27-32页 |
第二节 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综述 | 第32-4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数据分析 | 第32-43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43-46页 |
第三节 教育公平观研究综述 | 第46-53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46-50页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第50-53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理论与实践演进 | 第53-86页 |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思想溯源 | 第53-60页 |
一、公平思想源起及其发展 | 第53-55页 |
二、教育公平思想起源及其发展 | 第55-6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公平观 | 第60-66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 | 第60-64页 |
二、列宁的教育公平观 | 第64-66页 |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的演进 | 第66-75页 |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 | 第66-68页 |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 | 第68-70页 |
三、江泽民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 | 第70-71页 |
四、胡锦涛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 | 第71-73页 |
五、习近平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 | 第73-75页 |
第四节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教育公平实践 | 第75-86页 |
一、建国初期我国推动教育公平的探索与尝试 | 第75-77页 |
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的发展历程 | 第77-79页 |
三、21 世纪之交教育公平的全面推进 | 第79-80页 |
四、新世纪以来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新举措 | 第80-82页 |
五、四个全面战略时期教育公平的新发展 | 第82-86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内涵分析 | 第86-112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理论依据 | 第86-91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理论基础 | 第86-88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现实指导 | 第88-91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目标:教育自由 | 第91-94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自由观” | 第91-92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自由” | 第92-93页 |
三、教育公平价值观下的“教育自由” | 第93-94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基础:教育平等 | 第94-99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内涵分析 | 第94-97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平等观”解读 | 第97-98页 |
三、教育公平的价值基础:教育平等 | 第98-99页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内核:教育公正 | 第99-104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公正观” | 第99-102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公正观”解读 | 第102-103页 |
三、教育公平的价值内核:教育公正 | 第103-104页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依托:教育法治 | 第104-108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法治观 | 第104-105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法治观”解读 | 第105-106页 |
三、教育公平的价值保障:教育法治 | 第106-108页 |
第六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内涵体系 | 第108-112页 |
一、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 | 第108-109页 |
二、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基础:权利和机会平等 | 第109-110页 |
三、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内核:起点、过程、结果公正 | 第110页 |
四、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依托:法治化运行 | 第110-112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价值的多维功能 | 第112-133页 |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伦理价值 | 第112-115页 |
一、教育公平体现着教育的人性价值,并推动人性的完善 | 第112-113页 |
二、教育公平使教育回归人性本位 | 第113-114页 |
三、教育公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114页 |
四、教育公平本质上是人权问题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教育公平的经济价值 | 第115-120页 |
一、教育公平促进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 第116-117页 |
二、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 | 第117-118页 |
三、教育公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118-119页 |
四、教育公平促进人力资本的配置与流动 | 第119页 |
五、教育公平通过调节收入实现社会的经济公平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教育公平的文化价值 | 第120-124页 |
一、教育公平在加速文化资本积累中提高公民素质 | 第120-121页 |
二、教育公平有助于打破公民自身文化屏障藩篱 | 第121-122页 |
三、教育公平为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奠定基础 | 第122-123页 |
四、教育公平加速民族国家文化的传承、转型与融合 | 第123-124页 |
五、教育公平助推国家“软实力”的形成与提升 | 第124页 |
第四节 教育公平的社会价值 | 第124-129页 |
一、教育公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 第125页 |
二、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结构的优化 | 第125-126页 |
三、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 | 第126-127页 |
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 第127-129页 |
第五节 教育公平的法律价值 | 第129-133页 |
一、教育公平有利于体现和贯彻公平的法治理念 | 第129页 |
二、教育公平有助于更好构建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的普遍信任关系 | 第129-130页 |
三、教育公平有助于培养公民的知法守法意识,推动法治社会的生成 | 第130页 |
四、教育公平有利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依法治理 | 第130-131页 |
五、教育公平利于从根本上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实现 | 第131页 |
六、教育公平有利于各国保持本国法律与国际普遍做法的接轨 | 第131-133页 |
第五章 我国西北地区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对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考察 | 第133-185页 |
第一节 我国推进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公平的成绩与经验 | 第133-144页 |
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 第133-135页 |
二、教育资源供给力度不断加大,西北地区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 第135-137页 |
三、师资建设指标改善,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 第137-140页 |
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 第140-143页 |
五、教育的法治化建设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必要保障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对教育公平的典型地区个案分析——以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为对象 | 第144-185页 |
一、样本情况说明 | 第144-150页 |
二、对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状况的微观考察 | 第150-174页 |
三、对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现状的宏观比较 | 第174-182页 |
四、对个案分析的结论 | 第182-185页 |
第六章 我国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公平化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5-220页 |
第一节 教育“不平等”的严峻现实:教育机会享有不公 | 第185-189页 |
一、入学政策导致教育不公 | 第185-187页 |
二、高考招生政策亟待改革 | 第187-189页 |
第二节 教育起点不公:教育发展保障失衡 | 第189-202页 |
一、教育财政投入差异较大 | 第189-192页 |
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 第192-202页 |
第三节 教育过程不公:教育管理有违公平 | 第202-208页 |
一、政府:宏观管理有违规范性 | 第202-205页 |
二、学校:微观管理缺乏科学性 | 第205-208页 |
第四节 教育结果不公: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 第208-213页 |
一、学生毕业升学率呈现区域不公 | 第208-209页 |
二、学生高等教育入学率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 | 第209-210页 |
三、西北地区教师学历合格比例偏低 | 第210-211页 |
四、西北地区教学研发能力较弱 | 第211-213页 |
第五节 教育法治化之困局:教育法治化建设滞后 | 第213-220页 |
一、政府管理“法治化”不足影响教育公平 | 第213-218页 |
二、学校治理“法治化”滞后阻碍教育公平 | 第218-220页 |
第七章 我国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不公的原因分析 | 第220-244页 |
第一节 客观条件是西北地区教育不公产生的现实土壤 | 第220-225页 |
一、环境区位劣势:导致西北贫困地区教育先天不足 | 第220-221页 |
二、经济发展现状:影响西北地区教育公平重要因素 | 第221-223页 |
三、家庭经济背景:决定西北地区教育消费观念差距 | 第223-225页 |
第二节“以人为本”教育观缺失:加剧教育不公的意识束缚 | 第225-228页 |
一、政府:片面化的教育政绩观阻碍教育优先实现 | 第225页 |
二、学校:唯分数化的应试教育观背离人本宗旨 | 第225-226页 |
三、教师:功利化的教育教学观影响教育的人性化实施 | 第226-227页 |
四、家庭:失衡化的教育人文观影响教育理念 | 第227页 |
五、社会:精英化的教育需求观影响公民的教育选择 | 第227-228页 |
第三节 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弱化教育机会平等的制度诱因 | 第228-232页 |
一、“二元化”社会结构下的户籍制:教育不公的根源所在 | 第229-230页 |
二、“二元化”下的教育户籍制:教育不公的制度根源 | 第230-231页 |
三、“二元化”下的教育配额制:教育不公的现实制度障碍 | 第231-232页 |
第四节 应试教育下的学制结构模式:导致教育不公的机制困境 | 第232-238页 |
一、“应试教育”下价值观扭曲的德育机制造成教育不公 | 第233-234页 |
二、“应试教育”下目的功利的育人机制造成教育不公 | 第234-235页 |
三、“应试教育”下形式同一的教学机制造成教育不公 | 第235页 |
四、“应试教育”下成绩至上的评价机制造成教育不公 | 第235-237页 |
五、“应试教育”下功利自私的竞争机制造成教育不公 | 第237-238页 |
第五节 对教育公平本质的法治化认识不足:教育公平保障缺失之源 | 第238-244页 |
一、现代社会的法治呈现:四种意识的形成 | 第239-241页 |
二、教育公平之殇: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本质是法治问题”的认识缺失 | 第241-244页 |
第八章 促进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公平的对策分析 | 第244-279页 |
第一节 以“自由观”为原则,建设以人为本的教育 | 第244-250页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平化教育理念 | 第244-246页 |
二、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 | 第246-250页 |
第二节 以“平等观”为前提,确保权利与机会平等享有的教育 | 第250-256页 |
一、树立全民教育理念,保证人人平等享有受教育权 | 第250-253页 |
二、完善升学和考试政策,保障受教育机会的同等享有 | 第253-256页 |
第三节 以“起点公正”为基础,确保教育条件的有效共享 | 第256-260页 |
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教育资金的有效供给 | 第256-259页 |
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供给的均衡发展 | 第259-260页 |
第四节 以“过程公正”为内核,确保教育实施的实质公平 | 第260-267页 |
一、推行国家相关制度改革,有效根除教育公平发展束缚 | 第260-263页 |
二、强化政府教育职能定位,推进教育评价监测制度改革 | 第263-265页 |
三、优化学校内部教育管理,在素质教育中体现公平理念 | 第265-267页 |
第五节 以“结果公正”为目标:实现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 | 第267-271页 |
一、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 第267-268页 |
二、加强西北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教育质量提供人力储备 | 第268-270页 |
三、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多种途径提高西北地区办学质量 | 第270-271页 |
第六节 以“法治化”为依托,运行公平保障的教育 | 第271-279页 |
一、在法治化理念下完善教育公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第271-274页 |
二、在法治化理念下健全教育公平法律的体系与执行 | 第274-277页 |
三、在法治化理念下推进公平化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 第277-279页 |
结语 | 第279-281页 |
参考文献 | 第281-291页 |
附录 | 第291-357页 |
附 1.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卷调研抽样样本说明 | 第291-294页 |
附 2.教师视角下的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AHP分析报告 | 第294-304页 |
附 3.教师视角下的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AHP数据指标 | 第304-331页 |
附 4.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调研问卷(教师卷) | 第331-333页 |
附 5.学生视角下的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AHP分析报告 | 第333-339页 |
附 6.学生视角下的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AHP数据指标 | 第339-355页 |
附 7.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调研问卷(学生卷) | 第355-35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57-358页 |
致谢 | 第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