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24页 |
1.2.1 1949年前徐树铮的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1.2.2 1949-1980年徐树铮的研究情况 | 第15-17页 |
1.2.3 1980年至今徐树铮的研究情况 | 第17-24页 |
1.3 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2章 青少年时代与投袁遇段 | 第26-40页 |
2.1 家世与早年时代 | 第26-30页 |
2.2 投袁遇段得赏识 | 第30-40页 |
2.2.1 投袁遇段 | 第30-35页 |
2.2.2 随段军中辅佐 | 第35-36页 |
2.2.3 得段支持留学东瀛 | 第36-40页 |
第3章 徐树铮与皖系的崛起 | 第40-62页 |
3.1 辛亥革命中徐树铮助段一造共和,为皖系崛起奠基 | 第40-48页 |
3.1.1 暗杀吴禄贞,稳定北方局势 | 第40-43页 |
3.1.2 助段一造共和,为皖系崛起奠基 | 第43-48页 |
3.2 反袁称帝助段二造共和,皖系统治建立 | 第48-62页 |
3.2.1 供职陆军部与袁、段矛盾的开始 | 第48-50页 |
3.2.2 反袁称帝,助段二造共和及皖系统治建立 | 第50-62页 |
第4章 徐树铮与黎、段府院之争 | 第62-88页 |
4.1 徐树铮与府院权限之争 | 第62-74页 |
4.2 徐树铮利用张勋复辟,助段三造共和 | 第74-88页 |
4.2.1 徐树铮与参战问题之争 | 第74-81页 |
4.2.2 徐树铮与张勋复辟,助段三造共和 | 第81-88页 |
第5章 徐树铮与皖系武力统一政策 | 第88-142页 |
5.1 冯国璋就任总统与皖系武力统一政策的推行与受挫 | 第88-94页 |
5.2 徐树铮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进行打击主和派的努力 | 第94-115页 |
5.2.1 徐树铮与天津督军团会议 | 第94-103页 |
5.2.2 徐树铮与奉军入关 | 第103-115页 |
5.3 武力统一政策继续进行与失败 | 第115-142页 |
5.3.1 干段组阁,安顿后院 | 第115-118页 |
5.3.2 武力统一的继续和失败 | 第118-142页 |
第6章 徐树铮与皖系政治、军事势力的扩张 | 第142-195页 |
6.1 徐树铮排斥研究系与新国会的成立 | 第142-167页 |
6.1.1 徐树铮排斥研究系入阁 | 第142-144页 |
6.1.2 徐树铮与临时参议院的成立 | 第144-148页 |
6.1.3 徐树铮与安福系的组建 | 第148-151页 |
6.1.4 徐树铮与新国会选举 | 第151-161页 |
6.1.5 徐树铮与总统、副总统选举 | 第161-167页 |
6.2 徐树铮与皖系嫡系军队西北边防军的编练 | 第167-173页 |
6.2.1 西北边防军的来历 | 第167-171页 |
6.2.2 西北边防军之训练及对军纪、公文形式的改革 | 第171-173页 |
6.3 徐树铮收复和治理外蒙,为皖系开辟地盘 | 第173-195页 |
6.3.1 徐树铮主张西北筹边的历史考察 | 第173-177页 |
6.3.2 陈毅的撤治交涉及失败 | 第177-181页 |
6.3.3 徐树铮成功实现外蒙撤治 | 第181-188页 |
6.3.4 徐树铮治蒙 | 第188-195页 |
第7章 徐树铮与直皖战争,皖系衰落 | 第195-219页 |
7.1 直皖战争的酝酿 | 第195-208页 |
7.1.1 全国范围内反皖同盟形成 | 第195-199页 |
7.1.2 吴佩孚衡阳撤防北归与徐树铮倒靳云鹏内阁 | 第199-203页 |
7.1.3 张作霖之虚伪调停和徐树铮、吴佩孚先后被免职 | 第203-208页 |
7.2 直皖战争爆发与直胜皖败,皖系衰落 | 第208-219页 |
7.2.1 直皖战争经过与直胜皖败 | 第208-215页 |
7.2.2 直胜皖败的原因 | 第215-219页 |
第8章 徐树铮为皖系东山再起而奋斗与皖系灭亡 | 第219-250页 |
8.1 徐树铮与建国军政制置府的建立 | 第219-228页 |
8.1.1 徐树铮建立建国军政制置府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 第219-223页 |
8.1.2 建国军政制置府的建立及失败 | 第223-228页 |
8.2 徐树铮与孙、段联盟的建立 | 第228-239页 |
8.2.1 直皖战争前与孙中山的联系 | 第228-230页 |
8.2.2 直皖战争后与孙中山的联络 | 第230-239页 |
8.3 谋划孙传芳、张作霖、段祺瑞反冯联盟和皖系灭亡 | 第239-250页 |
8.3.1 海外活动和谋划 | 第239-243页 |
8.3.2 联络孙传芳及张謇 | 第243-245页 |
8.3.3 廊坊被害与皖系灭亡 | 第245-250页 |
结语 | 第250-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254-271页 |
致谢 | 第271-2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