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1 中国企业并购的国际背景 | 第10-11页 |
1.1.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 第11-13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评价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关于传统跨国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分析 | 第18-24页 |
2.1 传统的跨国并购价值评估方法 | 第18-21页 |
2.1.1 成本法 | 第18-19页 |
2.1.2 市场法 | 第19-20页 |
2.1.3 收益法 | 第20-21页 |
2.2 传统跨国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 第21-22页 |
2.2.1 灵活性资产的价值不能量化 | 第21页 |
2.2.2 延迟性价值不能量化 | 第21-22页 |
2.2.3 缺乏对跨国并购项目关联价值的衡量 | 第22页 |
2.3 实物期权法在跨国并购决策中的优势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实物期权法在跨国并购中的分析 | 第24-30页 |
3.1 实物期权理论的相关介绍 | 第24页 |
3.1.1 实物期权 | 第24页 |
3.1.2 实物期权的分类及其特性 | 第24页 |
3.2 实物期权特征和实物期权分析法 | 第24-26页 |
3.3 B-S期权定价模型 | 第26-27页 |
3.4 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海外并购的期权价值 | 第27-28页 |
3.5 跨国并购具有的实物期权特征 | 第28-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例分析 | 第30-40页 |
4.1 收购双方简介 | 第30-31页 |
4.2 收购动因 | 第31-33页 |
4.2.1 双汇进行收购的动因 | 第31-33页 |
4.2.2 史密斯菲尔德被并购的动因 | 第33页 |
4.3 实物期权价值评估应用框架的建立 | 第33-39页 |
4.3.1 史密斯菲尔德的市场表现 | 第34-36页 |
4.3.2 史密斯菲尔德的财务数据分析 | 第36-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价值评估 | 第40-49页 |
5.1 实际资产的价值评估 | 第40-44页 |
5.1.1 自由现金流预测 | 第40-43页 |
5.1.2 折现率 | 第43页 |
5.1.3 史密斯菲尔德的实际资产的评估 | 第43-44页 |
5.2 史密斯菲尔德自身期权价值评估 | 第44-46页 |
5.3 史密斯菲尔德的整体价值 | 第46页 |
5.4 估值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5.4.1 结果差异原因 | 第46页 |
5.4.2 实物期权法在并购估值中的作用分析 | 第46-47页 |
5.5 实物期权法在跨国并购项目中的借鉴性 | 第47-48页 |
5.5.1 正确使用实物期权法有利于提高跨国并购项目决策灵活性 | 第47页 |
5.5.2 完善跨国并购项目中实物期权法应用的外部环境 | 第47-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1页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49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49-50页 |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