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用燃料及润滑剂论文

纤维素催化裂解制取富低碳烯烃合成气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7-29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生物质基航空燃料第18-20页
    1.3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及其利用方式第20-22页
        1.3.1 木质纤维素第20-21页
        1.3.2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利用方式第21-22页
    1.4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烃综述第22-27页
        1.4.1 催化裂解过程第22-23页
        1.4.2 催化裂解催化剂第23-24页
        1.4.3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衍生物催化裂解第24-26页
        1.4.4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直接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烃第26-27页
    1.5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第27-29页
        1.5.1 论文选题第27页
        1.5.2 论文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9-37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9-30页
    2.2 催化剂改性方法第30页
    2.3 催化剂表征手段第30-33页
        2.3.1 X射线衍射(XRD)第30-31页
        2.3.2 N_2吸附脱附(BET)第31页
        2.3.3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第31-32页
        2.3.4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FTIR)第32页
        2.3.5 积碳分析第32-33页
    2.4 实验系统第33-37页
        2.4.1 纤维素催化裂解制取富低碳烯烃合成气反应装置第33-34页
        2.4.2 纤维素催化裂解制取富低碳烯烃合成气操作流程第34页
        2 .4.3实验参数的测量和定义第34-37页
第3章 纤维素催化裂解反应工况寻优第37-49页
    3.1 前言第37页
    3.2 反应温度对纤维素催化裂解的影响第37-40页
    3.3 载气流速对纤维素催化裂解的影响第40-43页
    3.4 催化剂用量对纤维素催化裂解的影响第43-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4章 催化剂硅铝比和负载CE对纤维素催化裂解的影响第49-65页
    4.1 前言第49页
    4.2 不同硅铝比HZSM-5催化剂表征第49-54页
        4.2.1 不同硅铝比HZSM-5催化剂的XRD表征第49-50页
        4.2.2 不同硅铝比HZSM-5催化剂的BET表征第50-51页
        4.2.3 不同硅铝比HZSM-5催化剂的NH_3-TPD表征第51-52页
        4.2.4 不同硅铝比HZSM-5催化剂的Py-FTIR表征第52-54页
    4.3 催化剂硅铝比对纤维素催化裂解的影响第54-57页
    4.4 不同CE负载量的HZSM-5催化剂表征第57-60页
        4.4.1 不同Ce负载量的HZSM-5催化剂的XRD表征第57页
        4.4.2 不同Ce负载量的HZSM-5催化剂的BET表征第57-58页
        4.4.3 不同Ce负载量的HZSM-5催化剂的NH_3-TPD表征第58-60页
        4.4.4 不同Ce负载量的HZSM-5催化剂的Py-FTIR表征第60页
    4.5 CE负载量对纤维素催化裂解的影响第60-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分析第65-74页
    5.1 前言第65页
    5.2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催化裂解制烯烃质能分析第65-66页
    5.3 生物质催化裂解与其他烯烃制取工艺技术比较第66-70页
        5.3.1 生物质经合成甲醇途径制烯烃第66-67页
        5.3.2 煤经甲醇制取烯烃第67-68页
        5.3.3 石脑油制烯烃第68-69页
        5.3.4 烯烃制取工艺技术比较第69-70页
    5.4 催化裂解制烯烃机理探讨与建议第70-73页
        5.4.1 纤维素催化裂解机理第70-71页
        5.4.2 生物质催化裂解制烯烃建议第71-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6.1 全文总结第74-75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75页
    6.3 本文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7页
作者简历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视觉的齿轮齿廓径向跳动测量系统
下一篇: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推力波动的抑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