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关于CoAP可靠组通信协议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1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意义及目标第8-9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9-10页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10-11页
第二章 CoAP协议相关背景技术及研究办法第11-22页
    2.1. 物联网及传感器网络的相关背景介绍第11-19页
        2.1.1. 物联网的定义第11-12页
        2.1.2.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第12-13页
        2.1.3. 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泛在网络的关系第13-15页
        2.1.4. 物联网与M2M通信第15-19页
    2.2. IETF关于CoAP及其组通信的介绍第19-21页
        2.2.1. CoAP协议概述第19-20页
        2.2.2. CoAP的拥塞控制第20页
        2.2.3. CoAP的可靠机制第20-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CoAP协议可靠组通信模型的构建第22-41页
    3.1. OMA及其LWM2M应用场景构想第22-26页
        3.1.1. OMA 简介第22-23页
        3.1.2. 小规模集群应用场景第23-24页
        3.1.3. 中规模集群应用场景第24-25页
        3.1.4. 大规模集群应用场景第25-26页
    3.2. 针对OMA典型应用场景的需求分析第26-30页
        3.2.1. 基本需求分析第26页
        3.2.2. 扩展需求分析第26-28页
        3.2.3. 需求实现方式概述第28-30页
    3.3. CoAP协议可靠组通信的必要性第30-31页
    3.4. 逐一CoAP单播方案第31-32页
    3.5. 逐一CoAP单播方案的优缺点第32-33页
    3.6. 基于代理的可靠CoAP组通信实现方式第33-35页
        3.6.1. 发送过程第33-34页
        3.6.2. 接收终端匹配及反馈过程第34页
        3.6.3. 代理服务器处理反馈并重传信息第34-35页
        3.6.4. 发送连贯性第35页
    3.7. 基于代理的可靠CoAP组通信的优缺点第35-36页
    3.8. 特殊状况处理第36-39页
        3.8.1. 节点睡眠第36-38页
        3.8.2. 节点关机或供电不足第38页
        3.8.3. 由于外力等不可抗因素导致节点发生故障第38-39页
    3.9.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CoAP可靠组通信的仿真实现第41-56页
    4.1. CoAP可靠组通信仿真系统概要介绍第41-44页
        4.1.1. 仿真环境第41-42页
        4.1.2. 仿真参数第42-44页
        4.1.3. CoAP可靠组通信算法的形式化语言描述第44页
    4.2. CoAP可靠组通信仿真系统的性能测试第44-49页
        4.2.1. 针对OMA的小规模用户集群应用场景的性能测试第44-46页
        4.2.2. 针对OMA的中规模用户集群应用场景的性能测试第46-47页
        4.2.3. 针对OMA的大规模用户集群应用场景的性能测试第47-49页
    4.3. 两种通信方式的性能分析第49-54页
        4.3.1. 优质网络状态下的性能分析第49-50页
        4.3.2. 普通网络状态下的性能分析第50-51页
        4.3.3. 睡眠结点相关性能分析第51-53页
        4.3.4. 不同质量网络中系统花费时间的比较分析第53-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总结第56-57页
    5.1. 论文工作总结第56页
    5.2. 未来工作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氏推拿结合意象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空间机械臂非线性传动关节的位置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