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 原发性失眠症发病率高,危害大 | 第10页 |
1.2 焦虑、抑郁与原发性失眠三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 第10-11页 |
1.3 推拿结合意象治疗,身心同治 | 第11页 |
1.4 原发性失眠症的治疗现状 | 第11-12页 |
1.5 本研究的设想 | 第12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4-17页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4页 |
1.2 受试者选择 | 第14-17页 |
1.2.1 原发性失眠症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1.2.2 失眠症的病程诊断 | 第15页 |
1.2.3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1.2.4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2.5 中止治疗标准 | 第15-16页 |
1.2.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6页 |
1.2.7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6页 |
1.2.8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26页 |
2.1 试验流程图 | 第17-18页 |
2.2 样本含量 | 第18页 |
2.3 随机方法 | 第18页 |
2.4 分组 | 第18页 |
2.5 对照 | 第18页 |
2.6 盲法 | 第18-19页 |
2.7 随访 | 第19页 |
2.8 治疗方法 | 第19-21页 |
2.8.1 治疗组 | 第19-21页 |
2.8.2 对照组 | 第21页 |
2.9 疗程 | 第21页 |
2.10 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2.11 依从性评价 | 第22-23页 |
2.12 检测方案 | 第23页 |
2.13 安全性评价 | 第23页 |
2.14 统计方法 | 第23-24页 |
2.15 伦理审批 | 第24页 |
2.16 知情同意 | 第24-26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6-38页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第26页 |
3.2 基线资料比较 | 第26-28页 |
3.3 治疗前两组之间各指标的比较 | 第28-30页 |
3.4 治疗前后组间比较 | 第30-31页 |
3.5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第31-33页 |
3.6 随访时组间比较 | 第33-34页 |
3.7 随访时与治疗后组间比较 | 第34-36页 |
3.8 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8.1 可比性分析 | 第36页 |
3.8.2 两种疗法对各指标疗效分析 | 第36页 |
3.8.3 两组疗效的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3.9 安全性分析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68页 |
1. 情绪与意象 | 第38-56页 |
1.1 情绪简述 | 第38-39页 |
1.2 意象纵横 | 第39-43页 |
1.2.1 意象源流概说 | 第39-40页 |
1.2.2 意象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 | 第40-41页 |
1.2.3 意象对中医学的影响 | 第41-43页 |
1.3 “象由心生”,超个人心理学视野下的“象” | 第43-47页 |
1.3.1 心的概说 | 第43-44页 |
1.3.1.1 老子论心 | 第43页 |
1.3.1.2 孔孟论心 | 第43-44页 |
1.3.1.3 荀子论心 | 第44页 |
1.3.1.4 管子论心 | 第44页 |
1.3.2 超个人心理学概说 | 第44-45页 |
1.3.3 先贤的心象观 | 第45-47页 |
1.3.3.1 老子的心象观 | 第45-46页 |
1.3.3.2 庄子的心象观 | 第46-47页 |
1.3.3.3 荀子的心象观 | 第47页 |
1.3.3.4 慧能的心象观 | 第47页 |
1.4 观“心”——笔者发展的一种意象治疗技术 | 第47-50页 |
1.5 意象在国外的研究现状及流派 | 第50-56页 |
1.5.1 意象的历史概况 | 第50-51页 |
1.5.2 意象、心理生理学与脑内基本情绪系统 | 第51-52页 |
1.5.3 意象对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心理学观点 | 第52页 |
1.5.4 国外意象治疗的主要流派 | 第52-54页 |
1.5.5 意象的最新研究方向 | 第54-56页 |
2. 情绪与睡眠双向关系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56-59页 |
2.1 睡眠剥夺对情绪的影响 | 第56-57页 |
2.2 情绪对多导睡眠图的现代研究 | 第57-59页 |
3. 失眠的人格理论研究 | 第59-60页 |
4. 身心同治治疗原发性失眠症 | 第60-66页 |
4.1 罗氏推拿“松”的原则在原发性失眠症心理治疗中的体现 | 第60-61页 |
4.2 罗氏推拿“松”的原则在原发性失眠症身体治疗中的体现 | 第61-63页 |
4.3 罗氏推拿从脊柱病学角度解读失眠的中医内科证型 | 第63-66页 |
5. 试验结果讨论及罗氏推拿结合意象治疗失眠的可能机理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69-7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4页 |
附件一 综述 | 第8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附件二 临床观察表 | 第95-102页 |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2-103页 |
附件四 知情同意书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