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地铁火灾事例 | 第10-12页 |
1.1.2 隧道火灾特点 | 第12-13页 |
1.1.3 区间隧道的通风排烟方式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大尺寸实验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小尺寸实验研究 | 第15-17页 |
1.2.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数值模拟理论基础及人员安全疏散标准 | 第20-28页 |
2.1 FDS软件介绍 | 第20页 |
2.2 FDS数值模拟方程 | 第20-23页 |
2.2.1 数值方程 | 第20-21页 |
2.2.2 湍流模型 | 第21-22页 |
2.2.3 燃烧模型 | 第22-23页 |
2.3 数值模型 | 第23-26页 |
2.3.1 建立模型 | 第23页 |
2.3.2 网格尺寸 | 第23-24页 |
2.3.3 火灾初期增长类型 | 第24-25页 |
2.3.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25页 |
2.3.5 隧道坡度的设置 | 第25-26页 |
2.4 人员疏散评判标准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阻塞情况对地铁区间隧道半横向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28-45页 |
3.1 模拟工况设计 | 第28-29页 |
3.2 改变排烟风速时不同阻塞比对排烟效果变化影响及分析 | 第29-37页 |
3.2.1 烟气蔓延情况分析 | 第29-31页 |
3.2.2 人眼特征高度处的温度分布及分析 | 第31-33页 |
3.2.3 人眼特征高度处CO浓度的分布及分析 | 第33-35页 |
3.2.4 顶棚处温度变化分析 | 第35-37页 |
3.3 改变排烟口个数时不同阻塞比对排烟效果变化影响及分析 | 第37-43页 |
3.3.1 烟气蔓延情况分析 | 第37-39页 |
3.3.2 人眼特征高度处温度分布及分析 | 第39-40页 |
3.3.3 人眼特征高度处CO浓度的分布及分析 | 第40-41页 |
3.3.4 顶棚温度变化分析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坡度对地铁区间隧道半横向排烟效果影响研究 | 第45-56页 |
4.1 模拟工况设计 | 第45-46页 |
4.2 自然排烟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4.2.1 烟气蔓延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4.2.2 人眼特征高度处温度分布及分析 | 第47页 |
4.2.3 人眼特征高度处CO浓度分布及分析 | 第47-48页 |
4.2.4 顶棚处温度变化分析 | 第48-49页 |
4.3 不同坡度下半横向排烟效果分析 | 第49-51页 |
4.3.1 烟气蔓延规律分析 | 第49-50页 |
4.3.2 人眼特征高度处的温度和CO浓度分布及分析 | 第50-51页 |
4.3.3 隧道顶棚温度变化分析 | 第51页 |
4.4 排烟口位置对排烟效果的影响 | 第51-54页 |
4.4.1 火源左侧开启两个排烟口排烟效果分析 | 第52页 |
4.4.2 开启三个排烟口时排烟效果分析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阻塞及坡度对区间隧道半横向排烟效果影响研究 | 第56-70页 |
5.1 模拟工况设计 | 第56-57页 |
5.2 不同阻塞比下坡度对排烟效果影响分析 | 第57-68页 |
5.2.1 烟气蔓延情况分析 | 第57-59页 |
5.2.2 人眼特征高度处温度分布及分析 | 第59-62页 |
5.2.3 人眼特征高度处CO浓度的分布及分析 | 第62-65页 |
5.2.4 顶棚温度变化 | 第65-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