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交流电机论文--感应电机论文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设计与驱动控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第24-36页
缩写词第36-38页
第1章 绪论第38-64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38-42页
    §1.2. 国内外无刷双馈电机的研究现状第42-56页
        §1.2.1. 无刷双馈电机结构与工作原理第42-48页
        §1.2.2. 无刷双馈电机分析与设计方法第48-49页
        §1.2.3. 无刷双馈电机应用与控制策略第49-51页
        §1.2.4. 无刷双馈电机潜在的应用场合第51-56页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第56-58页
        §1.3.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第56-57页
        §1.3.2. 论文结构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第2章 统一气隙磁场调制理论第64-98页
    §2.1. 引言第64页
    §2.2. 绕组函数法第64-73页
        §2.2.1. 绕组磁动势分析第64-66页
        §2.2.2. 经典绕组函数法及其局限性第66-68页
        §2.2.3. 扩展绕组函数法第68-73页
    §2.3. 电磁电机与开关变换器的相似性第73-76页
        §2.3.1. 初始励磁磁动势第75页
        §2.3.2. 调制器第75-76页
        §2.3.3. 电枢绕组第76页
    §2.4. 数学描述第76-80页
        §2.4.1. 绕组函数第76-77页
        §2.4.2. 调制算子第77-79页
        §2.4.3. 调制系数第79页
        §2.4.4. 等效气隙模型第79-80页
        §2.4.5. 信号流图第80页
    §2.5. 应用第80-95页
        §2.5.1. 拓扑分析第80-88页
        §2.5.2. 统一转矩密度方程推导第88-93页
        §2.5.3. 电机结构创新第93-95页
    §2.6. 电机拓扑的发展趋势第95页
    §2.7. 本章小结第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第3章 无刷双馈电机电感特性分析第98-128页
    §3.1. 引言第98页
    §3.2. 无刷双馈电机的定子绕组第98-101页
    §3.3. 级联双馈感应电机第101-103页
        §3.3.1. 气隙磁场分布第101页
        §3.3.2. 电感特性分析第101-103页
    §3.4. 无刷双馈感应电机第103-110页
        §3.4.1. 气隙磁场分布第103-106页
        §3.4.2. 电感特性分析第106-110页
    §3.5. 无刷双馈磁阻电机第110-116页
        §3.5.1. 简单凸极转子式第110-113页
        §3.5.2. 多层磁障转子式第113-116页
    §3.6. 磁通切换电机第116-126页
        §3.6.1. 气隙磁场分布第116-119页
        §3.6.2. 电感特性分析第119-126页
    §3.7. 无刷双馈电机电感特性比较第126-127页
    §3.8. 本章小结第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28页
第4章 无刷双馈电机螺旋矢量建模第128-150页
    §4.1. 引言第128页
    §4.2. 螺旋矢量理论第128-130页
        §4.2.1. 基本理论第128-129页
        §4.2.2. 螺旋矢量理论与其他电机分析理论的比较第129-130页
    §4.3. 基本假设第130-131页
    §4.4. 级联双馈感应电机螺旋矢量建模第131-133页
    §4.5. 无刷双馈感应电机螺旋矢量建模第133-138页
        §4.5.1. 模型推导第133-135页
        §4.5.2. 模型降阶第135-138页
    §4.6. 无刷双馈磁阻电机螺旋矢量建模第138-140页
    §4.7. 无刷双馈电机模型一致性与参数差异性第140页
    §4.8. 无刷双馈电机共性问题研究第140-144页
        §4.8.1. 双馈同步运行条件第140-141页
        §4.8.2. 可能的运行模式及各运行模式下的转矩构成第141-143页
        §4.8.3. 极限运行范围第143-144页
    §4.9. 无刷双馈电机参数及性能比较第144-147页
        §4.9.1. 转子阻抗参数对电机性能的影响第144-146页
        §4.9.2. 模型层级结构第146-147页
    §4.10.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0页
第5章 无刷双馈电机转矩密度方程第150-168页
    §5.1. 引言第150页
    §5.2. 传统交流电机设计方法第150-151页
    §5.3. 传统电机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第151页
    §5.4. 双电气端口电机设计方法第151-156页
        §5.4.1. 线负荷定义第151-152页
        §5.4.2. 磁负荷定义第152-155页
        §5.4.3. 效率定义第155页
        §5.4.4. 功率因数定义第155-156页
        §5.4.5. 双电气端口电机通用功率方程第156页
    §5.5. 有刷双馈感应电机转矩密度方程第156-158页
    §5.6. 级联双馈感应电机转矩密度方程第158-161页
    §5.7. 无刷双馈感应电机转矩密度方程第161-163页
    §5.8. 无刷双馈磁阻电机转矩密度方程第163-165页
    §5.9. 三种无刷双馈电机比较第165-166页
        §5.9.1. 功率调节原理第165-166页
        §5.9.2. 饱和机理第166页
        §5.9.3. 转矩密度第166页
    §5.10.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68页
第6章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设计与分析第168-184页
    §6.1. 引言第168页
    §6.2.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及可能的转子结构第168-170页
    §6.3.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设计流程第170页
    §6.4. 无刷双馈电机转矩密度方程第170-171页
    §6.5.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设计案例第171-178页
        §6.5.1. 设计指标第171-172页
        §6.5.2. 确定初始尺寸第172页
        §6.5.3. 槽配合第172-174页
        §6.5.4. 转子绕组匝数第174页
        §6.5.5. 不导磁支撑的位置第174页
        §6.5.6. 有限元性能计算第174-178页
    §6.6. 参数计算第178-179页
    §6.7. 样机加工第179页
    §6.8. 样机测试第179-183页
        §6.8.1. 参数提取第180页
        §6.8.2. 异步运行性能第180-181页
        §6.8.3. 交叉耦合特性第181-182页
        §6.8.4. 效率测试第182-183页
    §6.9. 本章小结第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84页
第7章 无刷双馈电机双逆变器运行控制第184-204页
    §7.1. 引言第184页
    §7.2. 无刷双馈电机双馈同步运行第184-185页
    §7.3. 无刷双馈电机双逆变器运行驱动系统第185页
    §7.4. 无刷双馈电机单电气端口控制第185-194页
        §7.4.1. 无刷双馈电机单电气端口控制原理第185页
        §7.4.2. 单电气端口控制转矩-转速范围第185-187页
        §7.4.3. 转子磁链定向控制第187-189页
        §7.4.4. 定子磁链定向控制第189-190页
        §7.4.5. 转子磁链定向控制与定子磁链定向控制的关系第190页
        §7.4.6. 控制器设计第190-191页
        §7.4.7. 单电气端口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第191-194页
    §7.5. 无刷双馈电机双电气端口控制第194-201页
        §7.5.1. 无刷双馈电机双电气端口控制原理第194页
        §7.5.2. 双电气端口控制转矩-转速范围第194-195页
        §7.5.3. 双电气端口控制第195-197页
        §7.5.4. 双电气端口控制下级联双馈感应电机与绕线转子感应电机单馈运行和双馈运行的比较第197-199页
        §7.5.5. 控制器设计第199-200页
        §7.5.6. 双电气端口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第200-201页
    §7.6. 本章小结第201-202页
    参考文献第202-204页
第8章 双定子无刷双馈感应发电机稳态分析第204-222页
    §8.1. 引言第204页
    §8.2. 稳态等效电路第204-209页
        §8.2.1. 归算前单相等效电路第204-205页
        §8.2.2. 归算到功率侧单相等效电路第205-206页
        §8.2.3. 考虑铁耗后单相等效电路第206-208页
        §8.2.4. 考虑铁耗和铁心饱和后的单相等效电路第208-209页
    §8.3. 功率流第209-211页
        §8.3.1. 有功功率流第209-210页
        §8.3.2. 无功功率流第210-211页
    §8.4. 交叉耦合特性第211-212页
        §8.4.1. 电压控制模式第211页
        §8.4.2. 电流控制模式第211-212页
        §8.4.3. 电压调整率第212页
    §8.5. 控制绕组功率因数第212-213页
    §8.6. 转矩构成第213-214页
    §8.7. 运行范围第214-218页
        §8.7.1. 亚功率绕组同步转速范围第215-217页
        §8.7.2. 超功率绕组同步转速范围第217-218页
        §8.7.3. 实验验证第218页
    §8.8. 标么值系统第218-220页
    §8.9. 本章小结第220-221页
    参考文献第221-222页
第9章 双定子无刷双馈发电机优化第222-246页
    §9.1. 引言第222页
    §9.2. 电机优化第222页
    §9.3. 双定子无刷双馈发电机优化模型第222-226页
        §9.3.1. 转矩方程第222-224页
        §9.3.2. 约束条件第224-226页
    §9.4. 双定子无刷双馈发电机优化流程第226-234页
        §9.4.1. 极对数的确定第226-227页
        §9.4.2. 最大转矩体积比第227页
        §9.4.3. 最大转矩质量比第227-228页
        §9.4.4. 全局优化算法第228页
        §9.4.5. 优化结果比较第228-232页
        §9.4.6. 确定槽配合第232-234页
    §9.5. 机械结构考虑第234-235页
        §9.5.1. 轴故障第234页
        §9.5.2. 绕组故障第234-235页
        §9.5.3. 电刷装置故障第235页
    §9.6. 温升考虑第235-238页
    §9.7. 性能验证第238-242页
        §9.7.1. 空载励磁特性第238页
        §9.7.2. 交叉耦合特性第238页
        §9.7.3. 额定负载第238-239页
        §9.7.4. 电压调整率第239-241页
        §9.7.5. 过载能力第241-242页
    §9.8. 本章小结第242-243页
    参考文献第243-246页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第246-250页
    §10.1. 全文总结第246-247页
    §10.2. 课题展望第247-250页
附录A 通用电机耦合电路模型第250-252页
附录B 绕线转子感应电机建模(全耦合电路+坐标变换)第252-256页
    B.1 三相绕线转子感应电机全耦合电路模型第252-253页
    B.2 坐标变换第253-256页
附录C 耦合电路模型+坐标变换推导级联双馈感应电机模型第256-260页
    C.1 功率侧绕线转子感应电机模型第256页
    C.2 控制侧绕线转子感应电机模型第256-260页
附录D 耦合电路模型+空间矢量推导级联双馈感应电机模型第260-264页
    D.1 绕线转子感应电机空间矢量模型第260-261页
    D.2 级联双馈感应电机空间矢量模型第261-264页
附录 E实验中涉及到的相关样机参数及其测量第264-268页
    E.1 2.8 kW 2对极绕线转子感应电机第264-265页
    E.2 7.5 kW 4(8)/2对极双层绕线转子式双定子无刷双馈感应电机第265-268页
附录F 双定子无刷双馈发电机优化模型推导第268-276页
    F.1 齿宽与轭高推导第268-269页
    F.2 槽面积推导第269-270页
    F.3 电阻推导第270页
    F.4 铜耗推导第270页
    F.5 单位表面铜耗推导第270-271页
    F.6 绕组质量推导第271-272页
    F.7 铁心质量推导第272页
    F.8 磁路计算推导第272-276页
附录G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设计参数第276-280页
    G.1 样机参数第276-277页
    G.2 槽形参数第277-280页
附录H 无刷双馈电机测试平台第280-284页
    H.1 平台构成第280页
    H.2 永磁同步原动机/负载电机第280页
    H.3 逆变器第280-281页
    H.4 逆变器输出滤波器第281页
    H.5 位置与转速测量第281页
    H.6 电压与电流测量第281页
    H.7 信号调理电路第281-28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284-286页
致谢第286-287页

论文共2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及政府管制研究--以中国P2P网络借贷产业为例
下一篇:空调负荷的动态需求响应理论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