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论文

空调负荷的动态需求响应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第10-2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现状第12-21页
    1.2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21-24页
        1.2.1 主要内容第21-23页
        1.2.2 章节安排第23-24页
    1.3 项目资助情况第24-26页
第二章 空调负荷参与需求响应的基础模型研究第26-44页
    2.1 单体空调负荷模型第26-28页
        2.1.1 房间温度变化模型第26-27页
        2.1.2 空调启停控制模型第27-28页
        2.1.3 空调本体的电气模型第28页
        2.1.4 单体空调负荷模型第28页
    2.2 聚合空调负荷的参数灵敏度分析第28-34页
        2.2.1 仿真参数设置第28-29页
        2.2.2 聚合空调的自然运行功率波动第29-31页
        2.2.3 异质性大小灵敏度分析第31页
        2.2.4 参数P/R/C的灵敏度分析第31-33页
        2.2.5 温度调整值的灵敏度分析第33页
        2.2.6 室外温度高低的灵敏度分析第33-34页
    2.3 空调负荷参与电力系统调频模型第34-41页
        2.3.1 传统电力系统的有功-频率控制第34-35页
        2.3.2 传统电力系统的频率响应模型第35-39页
        2.3.3 空调负荷参与电力系统的二次调频模型第39-41页
    2.4 空调负荷调温消费心理学模型第41-42页
    2.5 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基于友好温度调整策略的聚合空调参与负荷削减研究第44-60页
    3.1 空调的状态队列模型第44-46页
    3.2 温度调整对聚合空调负荷的状态队列分析第46-52页
        3.2.1 传统温度调整策略第47-48页
        3.2.2 友好温度调整策略第48-51页
        3.2.3 不同温度调整策略的等效热参数模型仿真第51-52页
    3.3 基于友好温度调整策略的负荷调度模型第52-54页
    3.4 算例分析第54-59页
        3.4.1 增/减方案限制对调度结果的影响第56-57页
        3.4.2 聚合小组数目限制对调度结果的影响第57-58页
        3.4.3 调度决策目标对调度结果的影响第58-59页
    3.5 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基于转化时间优先级列表策略的聚合空调参与系统二次调频研究第60-78页
    4.1 转化时间优先级列表第61-62页
    4.2 聚合空调与传统二次调频结合的控制模型第62-66页
    4.3 算例分析第66-77页
        4.3.1 参数设置第66-68页
        4.3.2 场景一:控制策略可行性验证第68-70页
        4.3.3 场景二:与温度优先级列表控制策略控制效果的对比第70-71页
        4.3.4 场景三:空调控制死区参数B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第71-73页
        4.3.5 场景四:室外温度T_(ove)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第73-75页
        4.3.6 场景五:温度控制区间δ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第75-77页
    4.4 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聚合空调与电池储能协同参与系统二次调频研究第78-92页
    5.1 聚合空调与电池储能共同参与系统二次调频的协同控制模型第78-80页
    5.2 电池储能控制策略第80-81页
    5.3 算例分析第81-90页
        5.3.1 参数设置第81-82页
        5.3.2 场景一:协同调频模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第82-85页
        5.3.3 场景二:储能容量大小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第85-87页
        5.3.4 场景三:储能充放电功率限值大小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第87-88页
        5.3.5 场景四:需求响应位置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第88-90页
    5.4 小结第90-92页
第六章 面向聚合空调负荷的差别化尖峰电价机制研究第92-106页
    6.1 聚合空调基线预测方法第93页
    6.2 设定温度调整量对聚合空调负荷影响的二次函数拟合第93-95页
    6.3 作用时段差别化尖峰电价优化模型第95-96页
    6.4 算例分析第96-104页
        6.4.1 参数设置第96-97页
        6.4.2 与传统尖峰电价的比较第97-99页
        6.4.3 电价形状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第99-101页
        6.4.4 用户组成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第101-104页
    6.5 小结第104-10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6-108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106-107页
    7.2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8页
附录一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第118页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18-119页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专利与软件著作权情况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设计与驱动控制
下一篇:废旧铅酸电池电极活性物质的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