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内蒙古地区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干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导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页
        1.2.1 理论意义第9页
        1.2.2 现实意义第9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9-10页
        1.3.1 研究内容第9-10页
        1.3.2 研究方法第10页
    1.4 本文创新和不足第10-12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第12-20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4页
        2.1.1 职业和职业倦怠的定义第12-13页
        2.1.2 职业倦怠的基本形态第13页
        2.1.3 教师职业倦怠定义第13-14页
    2.2 相关文献综述第14-20页
        2.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第14-17页
        2.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第17-18页
        2.2.3 研究评述第18-20页
第3章 职业倦怠成因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第20-26页
    3.1 相关理论分析第20-23页
    3.2 研究理论模型说明第23-24页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24-26页
第4章 内蒙古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第26-37页
    4.1 内蒙古地区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相关调查第26-28页
        4.1.1 调研对象第26-27页
        4.1.2 研究方法第27-28页
        4.1.3 研究工具第28页
    4.2 内蒙古地区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数据分析第28-34页
        4.2.1 职业倦怠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第28-29页
        4.2.2 内蒙古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第29页
        4.2.3 内蒙古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第29-34页
    4.3 内蒙古高校女教师工作压力数据分析第34-35页
    4.4 内蒙古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相关性分析第35页
    4.5 实证分析的结果第35-37页
第5章 内蒙古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第37-43页
    5.1 个体自身因素变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第37-39页
        5.1.1 年龄在 30-40 岁之间的高校女教师易产生情绪衰竭现象第37页
        5.1.2 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高校女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第37页
        5.1.3 博士学历的高校女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第37-38页
        5.1.4 家庭离异的高校女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第38页
        5.1.5 副教授职称的高校女教师,去个性程度高,个人成就感低第38-39页
        5.1.6 教龄在 10-20 年的高校女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第39页
        5.1.7 讲授艺术体育类高校女教师更容易产生情绪衰竭第39页
    5.2 社会因素对内蒙古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第39-41页
        5.2.1 社会的过高期望第39-40页
        5.2.2 人文关怀缺失第40-41页
        5.2.3 社会地位不高第41页
    5.3 高校组织制度对内蒙古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第41-43页
        5.3.1 教学工作量的量化评价制度第41页
        5.3.2 课程体系改革制度第41页
        5.3.3 职称评定制度第41-43页
第6章 针对内蒙古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第43-48页
    6.1 通过自身努力缓解职业倦怠第43-45页
        6.1.1 调整职业价值取向第43页
        6.1.2 强化自身从教意愿第43-44页
        6.1.3 善于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第44页
        6.1.4 选择合理的角色定位第44-45页
    6.2 通过改善组织调节缓解职业倦怠第45-48页
        6.2.1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第45-46页
        6.2.2 增加教师对学校管理与决策的参与第46页
        6.2.3 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第46-47页
        6.2.4 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第47-48页
第7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附录一:内蒙古地区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调查问卷第52-54页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组织文化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以员工组织文化认同感为中介变量
下一篇: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