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科右中旗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9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页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19-21页
        1.4.1 创新之处第19页
        1.4.2 不足之处第19-21页
第2章 贫困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1-27页
    2.1 贫困相关概念界定第21-23页
        2.1.1 贫困类型第21页
        2.1.2 贫困标准第21-22页
        2.1.3 精准扶贫的内涵第22-23页
    2.2 理论基础第23-27页
        2.2.1 人力资本理论第23-24页
        2.2.2 参与式发展理论第24-25页
        2.2.3 合作型反贫理论第25页
        2.2.4 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第25页
        2.2.5 综合反贫理论第25-27页
第3章 科右中旗精准扶贫现状第27-38页
    3.1 精准扶贫调查问卷结果统计第27-30页
        3.1.1 受访者基本状况统计第27-28页
        3.1.2 科右中旗精准扶贫方式及群众认可度描述第28-30页
    3.2 精准扶贫的界定及判定标准第30-31页
    3.3 科右中旗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第31-38页
        3.3.1 精准识别的做法与经验第31页
        3.3.2 产业帮扶的做法和经验第31-33页
        3.3.3 金融帮扶的做法和经验第33-35页
        3.3.4 干部帮扶做法与经验第35-36页
        3.3.5 教育扶贫做法与经验第36-38页
第4章 科右中旗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第38-41页
    4.1 精准识别存在的问题第38-39页
        4.1.1 贫困人口的识别程序并未真正落实第38页
        4.1.2 精准识别客体存在道德风险第38页
        4.1.3 贫困人口的识别方法偏定性轻定量第38页
        4.1.4 精准扶贫主客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第38-39页
    4.2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第39页
        4.2.1 产业项目门槛高,部分贫困户被漏出第39页
        4.2.2 龙头企业整体带动能力还不强第39页
    4.3 金融帮扶存在的问题第39-40页
        4.3.1 民间借贷扰乱农村金融秩序第39页
        4.3.2 小额贷款门槛高第39-40页
    4.4 干部帮扶存在的问题第40页
    4.5 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第40-41页
第5章 对策与建议第41-47页
    5.1 精准识别力求“精准”第41页
        5.1.1 真正落实贫困户参与机制第41页
        5.1.2 扶贫还需扶德第41页
        5.1.3 运用信息技术,消除信息不对称性第41页
    5.2 产业帮扶第41-42页
        5.2.1 适当降低产业扶贫项目门槛,完善项目验收工作第42页
        5.2.2 发展绿色产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第42页
        5.2.3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第42页
    5.3 金融帮扶第42-43页
        5.3.1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民间借贷第42-43页
        5.3.2 引入社会力量,增加农户贷款覆盖率第43页
        5.3.3 完善保险制度第43页
    5.4 干部帮扶第43-44页
        5.4.1 要有针对性的选派帮扶单位对贫困嘎查进行定点帮扶第43页
        5.4.2 进行常态化培训,改善帮扶效果第43-44页
        5.4.3 制度化管理驻村帮扶工作,端正帮扶干部的思想态度第44页
        5.4.4 科学化考核驻村干部业绩,为驻村干部提供驻村保障第44页
    5.5 教育扶贫第44-45页
        5.5.1 了解贫困户需求,做到精准定位第44页
        5.5.2 完善资助政策,实现精准资助第44-45页
        5.5.3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实现精准培训第45页
        5.5.4 完善实践体系,实现精准就业第45页
    5.6 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第45-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附录1 调查问卷第51-56页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
下一篇: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