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贫困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贫困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贫困类型 | 第21页 |
2.1.2 贫困标准 | 第21-22页 |
2.1.3 精准扶贫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参与式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合作型反贫理论 | 第25页 |
2.2.4 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 | 第25页 |
2.2.5 综合反贫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科右中旗精准扶贫现状 | 第27-38页 |
3.1 精准扶贫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第27-30页 |
3.1.1 受访者基本状况统计 | 第27-28页 |
3.1.2 科右中旗精准扶贫方式及群众认可度描述 | 第28-30页 |
3.2 精准扶贫的界定及判定标准 | 第30-31页 |
3.3 科右中旗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 | 第31-38页 |
3.3.1 精准识别的做法与经验 | 第31页 |
3.3.2 产业帮扶的做法和经验 | 第31-33页 |
3.3.3 金融帮扶的做法和经验 | 第33-35页 |
3.3.4 干部帮扶做法与经验 | 第35-36页 |
3.3.5 教育扶贫做法与经验 | 第36-38页 |
第4章 科右中旗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4.1 精准识别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4.1.1 贫困人口的识别程序并未真正落实 | 第38页 |
4.1.2 精准识别客体存在道德风险 | 第38页 |
4.1.3 贫困人口的识别方法偏定性轻定量 | 第38页 |
4.1.4 精准扶贫主客体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38-39页 |
4.2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39页 |
4.2.1 产业项目门槛高,部分贫困户被漏出 | 第39页 |
4.2.2 龙头企业整体带动能力还不强 | 第39页 |
4.3 金融帮扶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4.3.1 民间借贷扰乱农村金融秩序 | 第39页 |
4.3.2 小额贷款门槛高 | 第39-40页 |
4.4 干部帮扶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4.5 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 第41-47页 |
5.1 精准识别力求“精准” | 第41页 |
5.1.1 真正落实贫困户参与机制 | 第41页 |
5.1.2 扶贫还需扶德 | 第41页 |
5.1.3 运用信息技术,消除信息不对称性 | 第41页 |
5.2 产业帮扶 | 第41-42页 |
5.2.1 适当降低产业扶贫项目门槛,完善项目验收工作 | 第42页 |
5.2.2 发展绿色产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 第42页 |
5.2.3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 | 第42页 |
5.3 金融帮扶 | 第42-43页 |
5.3.1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民间借贷 | 第42-43页 |
5.3.2 引入社会力量,增加农户贷款覆盖率 | 第43页 |
5.3.3 完善保险制度 | 第43页 |
5.4 干部帮扶 | 第43-44页 |
5.4.1 要有针对性的选派帮扶单位对贫困嘎查进行定点帮扶 | 第43页 |
5.4.2 进行常态化培训,改善帮扶效果 | 第43-44页 |
5.4.3 制度化管理驻村帮扶工作,端正帮扶干部的思想态度 | 第44页 |
5.4.4 科学化考核驻村干部业绩,为驻村干部提供驻村保障 | 第44页 |
5.5 教育扶贫 | 第44-45页 |
5.5.1 了解贫困户需求,做到精准定位 | 第44页 |
5.5.2 完善资助政策,实现精准资助 | 第44-45页 |
5.5.3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实现精准培训 | 第45页 |
5.5.4 完善实践体系,实现精准就业 | 第45页 |
5.6 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51-56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