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1 课题的背景 | 第8页 |
1.1.2 课题的来源与目的 | 第8-9页 |
1.2 整车操纵稳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2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 | 第13-24页 |
2.1 汽车操纵稳定性包含的内容 | 第13-15页 |
2.2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第15-18页 |
2.2.1 开环系统法和闭环系统法 | 第15-16页 |
2.2.2 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 | 第16-18页 |
2.2.3 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的相关性 | 第18页 |
2.3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 第18-22页 |
2.3.1 稳态回转评价指标及其意义 | 第19页 |
2.3.2 转向回正性与转向轻便性评价指标 | 第19页 |
2.3.3 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汽车稳态响应及相关参数 | 第19-20页 |
2.3.4 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及其参数 | 第20-22页 |
2.3.5 方向盘中间位置转向评价指标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悬架及整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24-47页 |
3.1 多体动力学及Adams软件概述 | 第24-26页 |
3.1.1 多体动力学概述 | 第24页 |
3.1.2 Adams软件系统简介 | 第24-26页 |
3.2 悬架以及整车的Adams模型建立 | 第26-37页 |
3.2.1 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7-32页 |
3.2.2 后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3.2.3 车身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2.4 动力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2.5 制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3.2.6 车轮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3 悬架系统模型的验证 | 第37-46页 |
3.3.1 悬架垂向运动学 | 第38-42页 |
3.3.2 悬架弹性运动学 | 第42-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47-63页 |
4.1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47-61页 |
4.1.1 原地转向工况仿真分析 | 第47-49页 |
4.1.2 低速滚动转向工况仿真分析 | 第49-50页 |
4.1.3 方向盘中间位置转向工况仿真分析 | 第50-54页 |
4.1.4 双移线工况仿真分析 | 第54-57页 |
4.1.5 扫频转向工况仿真分析 | 第57-58页 |
4.1.6 斜坡制动工况仿真分析 | 第58-59页 |
4.1.7 稳态回转工况仿真分析 | 第59-61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5 整车操纵稳定性能的优化 | 第63-75页 |
5.1 整车操纵稳定性优化设计 | 第63页 |
5.2 不足转向度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5.3 横摆角速度响应影响因素 | 第64-65页 |
5.4 设计目标的灵敏度分析 | 第65-69页 |
5.4.1 前悬架的灵敏度分析 | 第65-68页 |
5.4.2 后悬架的灵敏度分析 | 第68-69页 |
5.5 优化设计及结果验证 | 第69-73页 |
5.5.1 优化设计 | 第69-72页 |
5.5.2 优化结果验证 | 第72-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