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 2 前、后悬架的结构及设计原理 | 第12-24页 |
| 2.1 麦弗逊前悬架 | 第12-17页 |
| 2.1.1 麦弗逊悬架的结构 | 第12-13页 |
| 2.1.2 麦弗逊悬架的结构设计原理 | 第13-17页 |
| 2.2 扭力梁后悬架 | 第17-24页 |
| 2.2.1 扭力梁悬架的结构 | 第17-18页 |
| 2.2.2 扭力梁悬架的结构设计原理 | 第18-24页 |
| 3 悬架的匹配参数 | 第24-36页 |
| 3.1 悬架固有频率 | 第24-26页 |
| 3.1.1 悬架固有频率 | 第24页 |
| 3.1.2 悬架前、后固有频率的匹配 | 第24-26页 |
| 3.2 减震器相对阻尼系数 | 第26-28页 |
| 3.3 跳动转向 | 第28-29页 |
| 3.3.1 前束角 | 第28页 |
| 3.3.2 跳动转向 | 第28-29页 |
| 3.4 侧倾角刚度 | 第29-33页 |
| 3.4.1 悬架的侧倾角刚度 | 第29-31页 |
| 3.4.2 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的匹配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 第31-33页 |
| 3.5 不足转向度 | 第33-36页 |
| 4 动力学模型的搭建 | 第36-65页 |
| 4.1 麦弗逊前悬架模型 | 第36-42页 |
| 4.2 扭力梁后悬架模型搭建 | 第42-48页 |
| 4.2.1 扭力梁后悬架模型搭建 | 第42-44页 |
| 4.2.2 扭力梁后悬架柔性体的创建 | 第44-47页 |
| 4.2.3 扭杆的创建 | 第47-48页 |
| 4.3 整车模型的搭建 | 第48-50页 |
| 4.4 模型验证 | 第50-65页 |
| 5 前、后悬架的参数匹配设计 | 第65-86页 |
| 5.1 悬架偏频的匹配设计 | 第65-68页 |
| 5.2 减震器的匹配设计 | 第68-72页 |
| 5.3 侧倾角刚度的匹配设计 | 第72-86页 |
| 5.3.1 跳动转向的优化 | 第72-79页 |
| 5.3.2 侧倾角刚度的匹配设计 | 第79-86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