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2.1 交通系统理论综述 | 第11-13页 |
1.2.2 生态理论综述 | 第13页 |
1.2.3 前沿学科的生态学隐喻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综合交通生态行为解读 | 第16-24页 |
2.1 交通系统中的生态行为 | 第16-18页 |
2.1.1 交通方式竞争行为 | 第16-17页 |
2.1.2 交通方式捕食行为 | 第17页 |
2.1.3 交通方式共生行为 | 第17-18页 |
2.1.4 交通方式寄生行为 | 第18页 |
2.2 四阶段生态行为演化过程 | 第18-19页 |
2.3 交通系统的四阶段生态化改造 | 第19-24页 |
2.3.1 生态因子理论用于交通因子构建 | 第19-20页 |
2.3.2 生态匹配理论用于交通竞合状态分析 | 第20-21页 |
2.3.3 生态位理论用于交通发展趋势评判 | 第21-22页 |
2.3.4 生态调控理论用于交通结构优化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基于生态因子理论的交通因子体系分析 | 第24-38页 |
3.1 生态因子理论 | 第24页 |
3.2 交通系统中的交通因子体系 | 第24-28页 |
3.3 基于交通因子体系的熵权模糊物元评价模型构建 | 第28-36页 |
3.3.1 熵权模糊物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31页 |
3.3.2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实例 | 第31-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基于生态匹配理论的交通竞合状态分析 | 第38-48页 |
4.1 生态匹配法的相关理论 | 第38-39页 |
4.1.1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8页 |
4.1.2 Lotka-Volterra理论 | 第38-39页 |
4.2 基于灰色LOTKA-VOLTERRA组合理论的生态匹配法 | 第39-44页 |
4.2.1“L-V”模型的交通化改造 | 第39-42页 |
4.2.2“灰色L-V”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4.3 重庆市交通体系状态生态匹配分析 | 第44-46页 |
4.3.1 案例分析 | 第44-46页 |
4.3.2 博弈论检验 | 第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交通态势评价 | 第48-60页 |
5.1 生态位的基本概念理论 | 第48-49页 |
5.2 交通生态位理论 | 第49-51页 |
5.2.1 交通生态位的概念界定 | 第49-50页 |
5.2.2 基于交通生态位理论的评价模型 | 第50-51页 |
5.3 重庆市交通生态位测度研究 | 第51-58页 |
5.3.1 交通生态位宽度测算 | 第51-55页 |
5.3.2 交通生态位分异指数 | 第55-57页 |
5.3.3 交通生态位重叠指数测算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基于生态调控理论的交通结构优化 | 第60-70页 |
6.1 生态位调控理论 | 第60页 |
6.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交通生态调控法 | 第60-62页 |
6.2.1 交通生态足迹的概念 | 第60-61页 |
6.2.2 交通生态足迹模型 | 第61-62页 |
6.3 重庆市主城区交通生态足迹调控研究 | 第62-68页 |
6.3.1 交通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 第62-64页 |
6.3.2 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盈亏计算分析 | 第64-66页 |
6.3.3 生态效率与强度计算分析 | 第66-67页 |
6.3.4 重庆市交通生态足迹优化调控分析 | 第67-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4页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7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