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梁桥体系冗余性定量化评估指标研究 | 第21-32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结构冗余性 | 第21-22页 |
2.3 既有结构系统冗余性水平评估方法 | 第22-25页 |
2.4 既有桥梁结构冗余性水平评估方法 | 第25-27页 |
2.5 桥梁体系冗余性定量化评估指标 | 第27-31页 |
2.5.1 极限状态 | 第27-30页 |
2.5.2 系统冗余率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可靠性的梁桥目标冗余性指标研究 | 第32-41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桥梁结构的两种交通荷载 | 第32-34页 |
3.2.1 极端荷载状态 | 第32-33页 |
3.2.2 一般交通荷载状态 | 第33-34页 |
3.3 基于可靠性的冗余度量方法 | 第34-37页 |
3.4 确定极限状态目标可靠性指标 | 第37-40页 |
3.4.1 承载力极限状态 | 第38页 |
3.4.2 功能性极限状态 | 第38-39页 |
3.4.3 受损桥梁极限状态 | 第39页 |
3.4.4 目标可靠性指数的使用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我国规范的梁桥冗余性评估方法研究 | 第41-48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基于构件强度计算冗余比 | 第41-44页 |
4.2.1 作用效应组合 | 第41-43页 |
4.2.2 所需构件强度与冗余比计算 | 第43-44页 |
4.3 增量控制法逐步分析程序 | 第44-46页 |
4.4 基于冗余因子改善构件设计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梁桥冗余性水平评估方法的工程应用研究 | 第48-67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模型桥梁概况 | 第48-50页 |
5.2.1 技术指标 | 第48页 |
5.2.2 T梁横断面几何尺寸 | 第48-49页 |
5.2.3 主要材料及T梁钢束布置 | 第49-50页 |
5.3 基于梁格法建立桥梁几何模型 | 第50-51页 |
5.3.1 梁格法基本原理 | 第50页 |
5.3.2 T梁格理论要点 | 第50页 |
5.3.3 有限元模型概述 | 第50-51页 |
5.4 基于Xtract程序进行截面承载力分析 | 第51-54页 |
5.5 基于MIDAS civil程序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54-63页 |
5.5.1 车辆荷载布置 | 第54-57页 |
5.5.2 恒载布置 | 第57页 |
5.5.3 车道荷载布置 | 第57-58页 |
5.5.4 Pushover模块设置 | 第58-61页 |
5.5.5 基于Pushover的增量控制法逐步分析 | 第61-63页 |
5.6 桥梁体系冗余性水平评估 | 第63-6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7-6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68页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