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页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课堂提问 | 第14页 |
二、有效课堂提问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一、互动假说 | 第15页 |
二、情感过滤假说 | 第15-16页 |
三、Swain的输出假说 | 第16页 |
第三节 国内外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一、有效课堂提问判断标准 | 第17页 |
二、有效课堂提问类型 | 第17-18页 |
三、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 第18-19页 |
四、有效课堂提问反馈 | 第19-20页 |
五、公开课和常规课有效课堂提问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2-26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22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研究工具与方法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第24-26页 |
第四章 高中英语常规课和公开课有效课堂提问个案研究 | 第26-48页 |
第一节 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提问判断标准框架的确立 | 第26-32页 |
第二节 常规课和公开课有效课堂提问筛选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常规课和公开课有效课堂提问类型对比和互动类型对比 | 第34-39页 |
第四节 常规课和公开课有效课堂提问反馈对比 | 第39-44页 |
第五节 常规课和公开课有效课堂提问策略对比 | 第44-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第48-54页 |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51-52页 |
第四节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1 古德和布罗菲的问题检测编码表 | 第58-59页 |
附录2 余文森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表 | 第59-60页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第60-62页 |
附录4 课堂录音转写 | 第62-72页 |
附录5 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提问行为记录表 | 第72-73页 |
附录6 师生课堂互动观察表 | 第73-74页 |
附录7 询函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