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多目标追踪的源起与经典范式 | 第13-14页 |
1.2 多目标追踪的理论或模型 | 第14-17页 |
1.2.1 视觉索引理论 | 第14-15页 |
1.2.2 客体档案理论 | 第15页 |
1.2.3 知觉组织模型 | 第15-16页 |
1.2.4 多焦点注意模型 | 第16页 |
1.2.5 小结 | 第16-17页 |
1.3 动态追踪任务中关于客体特征的研究 | 第17-23页 |
1.3.1 多目标追踪(MOT)中的客体特征 | 第17-18页 |
1.3.2 多身份追踪(MIT)中的客体特征 | 第18-20页 |
1.3.3 动态追踪任务中的客体特征组合 | 第20-21页 |
1.3.4 将Stroop效应引入动态追踪任务 | 第21页 |
1.3.5 客体特征加工影响身份-位置绑定 | 第21-22页 |
1.3.6 小结 | 第22-23页 |
1.4 多目标追踪对追踪线索的研究 | 第23-25页 |
1.4.1 视觉索引理论对线索的研究 | 第23-24页 |
1.4.2 客体档案理论对线索的研究 | 第24页 |
1.4.3 小结 | 第24-25页 |
1.5 多目标追踪在快速球类运动领域的研究 | 第25-26页 |
1.6 问题提出 | 第26-27页 |
2 研究一:线索阶段客体特征间关系对多目标追踪的影响 | 第27-33页 |
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2.1 研究参与者 | 第27页 |
2.2.2 仪器与材料 | 第27-28页 |
2.2.3 研究设计 | 第28页 |
2.2.4 研究程序 | 第28-29页 |
2.3 结果 | 第29-31页 |
2.3.1 不同特征关系不同人群追踪正确率描述性统计 | 第29-30页 |
2.3.2 不同特征关系不同人群追踪正确率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2.4 讨论 | 第31-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3 研究二:追踪阶段客体特征间关系对多目标追踪的影响 | 第33-40页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3-3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3.2.1 研究参与者 | 第34页 |
3.2.2 仪器与材料 | 第34页 |
3.2.3 研究设计 | 第34页 |
3.2.4 研究程序 | 第34-35页 |
3.3 结果 | 第35-37页 |
3.3.1 不同任务类型不同人群追踪正确率描述性统计 | 第35-36页 |
3.3.2 不同任务类型不同人群追踪正确率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3.4 讨论 | 第37-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4 研究三:追踪阶段客体特征间关系在不同报告方式要求下对多目标追踪的影响 | 第40-47页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41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4.2.1 研究参与者 | 第41页 |
4.2.2 仪器与材料 | 第41-42页 |
4.2.3 研究设计 | 第42页 |
4.2.4 研究程序 | 第42-43页 |
4.3 结果 | 第43-45页 |
4.3.1 不同报告方式不同人群追踪正确率描述性统计 | 第43-44页 |
4.3.2 不同报告方式不同人群追踪正确率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4.4 讨论 | 第45-46页 |
4.5 小结 | 第46-47页 |
5 总讨论 | 第47-52页 |
5.1 不同阶段的客体特征间关系影响多目标追踪的表现 | 第47-50页 |
5.1.1 特征间关系与客体档案理论 | 第48-49页 |
5.1.2 身份和位置的绑定 | 第49-50页 |
5.2 不同人群类型在多目标追踪中的加工偏好 | 第50-51页 |
5.2.1 不同阶段不同人群表现的差异 | 第50-51页 |
5.2.2 不同任务要求下不同人群表现的差异 | 第51页 |
5.3 不同报告方法作用的探讨 | 第51-52页 |
6 结论 | 第52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