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青少年偏差行为家庭教育开展社会工作的研究--以U市T区个案为例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引言 | 第9-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1 现实背景 | 第9页 |
| 1.1.2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1.3.1 家庭功能的研究 | 第10-12页 |
| 1.3.2 家庭沟通理论的研究 | 第12-14页 |
| 1.3.3 偏差青少年的研究 | 第14-15页 |
| 1.4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1.4.1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1.4.2 理论基础 | 第17页 |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 研究个案的访谈记录及问题分析 | 第18-23页 |
| 2.1 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 2.1.1 研究个案父母及其教育方式 | 第18-19页 |
| 2.2 关于研究个案的访谈摘录 | 第19-21页 |
| 2.2.1 老师访谈摘录 | 第19-20页 |
| 2.2.2 同学访谈摘录 | 第20-21页 |
| 2.3 研究个案的主要问题行为的总结 | 第21-23页 |
| 2.3.1 学习问题 | 第21-22页 |
| 2.3.2 人际关系问题 | 第22页 |
| 2.3.3 家庭关系问题 | 第22-23页 |
| 3 研究个案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影响因素探究 | 第23-31页 |
| 3.1 学习问题产生原因 | 第23页 |
| 3.2 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3-24页 |
| 3.3 家庭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4页 |
| 3.4 小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4-31页 |
| 3.4.1 家长存在教育误区 | 第24-26页 |
| 3.4.2 隔代抚养 | 第26-28页 |
| 3.4.3 家庭教育责任的转移 | 第28-29页 |
| 3.4.4 家长“有心无力” | 第29-31页 |
| 4 关于个案问题的建议 | 第31-35页 |
| 4.1 家庭方面 | 第31-32页 |
| 4.1.1 加强沟通,提高家庭的亲密度 | 第31页 |
| 4.1.2 全面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形成有效影响 | 第31页 |
| 4.1.3 父母的教养方式要科学合理 | 第31-32页 |
| 4.2 学校方面 | 第32-33页 |
| 4.3 社区方面 | 第33页 |
| 4.4 社会方面 | 第33-34页 |
| 4.5 大众媒体方面 | 第34-35页 |
| 5 反思 | 第35-37页 |
| 5.1 不足之处 | 第35页 |
| 5.2 对于未来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展望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附录A 个案介入计划书 | 第40-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