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考虑焊接影响的偏心支撑钢框架改进式耗能梁段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研究状况第13-17页
        1.2.1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产生背景第13-14页
        1.2.2 国外研究状况第14-15页
        1.2.3 国内研究状况第15-17页
    1.3 偏心支撑钢框架改进式耗能梁段的研究概况第17-25页
        1.3.1 传统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不足之处第17页
        1.3.2 改进型梁柱节点连接的研究概况第17-22页
        1.3.3 偏心支撑钢框架改进式耗能梁段的提出第22页
        1.3.4 改进式耗能梁段的研究现状第22-25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5-26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第26-27页
第2章 改进式耗能梁段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试件设计与有限元模拟第27-44页
    2.1 试件的设计原理第27-30页
        2.1.1 耗能梁段的设计第27-28页
        2.1.2 支撑斜杆的设计第28-29页
        2.1.3 柱的设计第29页
        2.1.4 加劲肋的设计第29-30页
    2.2 D型EBF的试件设计第30-31页
        2.2.1 传统D型EBF的试件设计第30-31页
        2.2.2 改进式耗能梁段D型EBF的试件设计第31页
    2.3 焊接温度场的模拟第31-39页
        2.3.1 热分析基本理论第31-32页
        2.3.2 ABAQ US程序概述及热源子程序DFLUX介绍第32-34页
        2.3.3 焊接热源模型的选择及子程序DFLUX的应用第34-35页
        2.3.4 材料特性参数第35-37页
        2.3.5 分析步的设置及边界条件第37页
        2.3.6 网格划分及生死单元的设置第37-39页
    2.4 残余应力场的模拟第39-41页
        2.4.1 残余应力应变场的计算方法第39页
        2.4.2 材料属性第39-41页
        2.4.3 荷载的施加第41页
        2.4.4 其他模块的设置第41页
    2.5 拟静力场的模拟第41-43页
        2.5.1 材料属性第41-42页
        2.5.2 加载制度和边界条件第42-43页
        2.5.3 分析步的设置第43页
        2.5.4 其他模块的设置第43页
        2.5.5 破坏准则第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附加双盖板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与现行体系的有限元对比分析第44-61页
    3.1 焊接温度场计算结果第44-46页
    3.2 残余应力场计算结果第46-47页
    3.3 单向加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对比分析第47-49页
        3.3.1 基本试件第47-48页
        3.3.2 单向荷载下的力学性能对比分析第48-49页
    3.4 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对比分析第49-58页
        3.4.1 耗能梁段的应力状态分析及路径应力分布第50-52页
        3.4.2 耗能能力第52-54页
        3.4.3 延性与承载力第54-55页
        3.4.4 刚度退化第55-56页
        3.4.5 塑性转角第56-58页
    3.5 考虑与未考虑焊接残余应力的新型体系在循环荷载下的滞回性能对比分析第58-60页
        3.5.1 滞回曲线第58-59页
        3.5.2 骨架曲线第59页
        3.5.3 主要抗震性能参数对比第59-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附加双盖板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滞回性能参数分析第61-82页
    4.1 附加双盖板厚度第61-67页
        4.1.1 耗能梁段应力状态分析及路径应力分布第62-64页
        4.1.2 耗能性能第64-65页
        4.1.3 延性与承载力第65-66页
        4.1.4 刚度第66页
        4.1.5 塑性转角第66-67页
    4.2 加强区的长度第67-74页
        4.2.1 耗能梁段应力状态分析及路径应力分布第68-70页
        4.2.2 耗能性能第70-71页
        4.2.3 延性与承载力第71-72页
        4.2.4 刚度第72-73页
        4.2.5 塑性转角第73-74页
    4.3 耗能梁段的长度第74-81页
        4.3.1 耗能梁段应力状态分析及路径应力分布第75-77页
        4.3.2 耗能性能第77-78页
        4.3.3 延性与承载力第78-79页
        4.3.4 刚度第79-80页
        4.3.5 塑性转角第80-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附加双盖板新型体系考虑组合楼板的抗震性能分析第82-93页
    5.1 设置组合楼板的拟静力场模拟第82-84页
        5.1.1 单元类型的确定第82页
        5.1.2 混凝土的材料属性第82-83页
        5.1.3 相互作用和荷载的施加第83-84页
    5.2 单向加载计算结果第84-85页
    5.3 组合楼板考虑塑性损伤在循环加载下的破坏过程分析第85-86页
    5.4 设置组合楼板的滞回性能分析第86-92页
        5.4.1 耗能梁段应力状态分析及路径应力分布第87-88页
        5.4.2 耗能性能第88-89页
        5.4.3 延性与承载力第89-90页
        5.4.4 刚度第90-91页
        5.4.5 塑性转角第91-92页
    5.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附录A 焊接热源子程序DFLUX第99-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塔PC斜拉桥合理成桥方法组合优化探究
下一篇:北京地铁站点空间的色彩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