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械动力学论文

固定曲面结合面的分形接触模型与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机械结合面特性的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结合面基础理论研究的概况第12-13页
        1.2.2 结合面动力学建模的研究概况第13-15页
        1.2.3 结合面动态特性实验研究的概况第15-17页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考虑摩擦作用的两粗糙曲面的分形接触模型第19-37页
    2.1 W-M分形函数第19-20页
    2.2 M-B分形接触修正模型第20-25页
        2.2.1 微凸体的弹性接触状态第21-23页
        2.2.2 微凸体的弹塑性接触状态第23-25页
        2.2.3 微凸体的塑性接触状态第25页
    2.3 两粗糙曲面接触的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第25-32页
        2.3.1 两粗糙曲面间微接触点面积的大小分布函数第26-29页
        2.3.2 两粗糙曲面接触的真实接触面积第29-30页
        2.3.3 两粗糙曲面的接触载荷第30-32页
    2.4 摩擦因数和分形参数对接触状态影响的仿真分析第32-36页
        2.4.1 摩擦因数和分形参数对接触面积的影响第32-35页
        2.4.2 摩擦因数和分形参数对接触载荷的影响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粗糙曲面的接触参数的分形模型及数值仿真分析第37-47页
    3.1 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第37-38页
    3.2 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数值仿真第38-41页
    3.3 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第41-43页
    3.4 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的数值仿真第43-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圆柱形结合部的模态分析和接触分析第47-63页
    4.1 圆柱形结合面法向、切向接触刚度的数值求解第48-50页
        4.1.1 结合面接触刚度的改进分形模型第48-49页
        4.1.2 结合面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第49页
        4.1.3 结合面接触刚度的Hertz理论模型第49-50页
    4.2 圆柱形结合部的等效动力学模型第50-52页
    4.3 圆柱形结合部的模态分析第52-57页
        4.3.1 圆柱形结合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2-55页
        4.3.2 圆柱形结合部模态分析的结果第55-57页
    4.4 圆柱形结合部的接触分析第57-60页
        4.4.1 圆柱形结合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7-58页
        4.4.2 光轴支架结合部接触分析的结果第58-59页
        4.4.3 基于接触分析的结合面刚度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第59-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3页
第5章 圆柱形结合部的试验模态分析第63-69页
    5.1 圆柱形结合部动态特性测试方案第63-65页
        5.1.1 试验装置设计第63-64页
        5.1.2 试验原理第64-65页
    5.2 圆柱形结合部的模态试验步骤第65-66页
    5.3 圆柱形结合部模态试验的结果分析第66-68页
        5.3.1 数据测试第66-67页
        5.3.2 结果分析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1页
    6.1 总结第69-70页
    6.2 创新与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致谢第75-77页
附录:发表论文与参与项目情况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增量谐波平衡法的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制备参数对铜基载氧体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