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0-13页 |
1.2.1 协商民主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0-12页 |
1.2.2 微博问政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促进与互动:协商民主与微博问政的内涵与契合 | 第15-25页 |
2.1 协商民主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 第15-19页 |
2.1.1 协商民主理论的缘起 | 第15-16页 |
2.1.2 协商民主的内涵与特征 | 第16-17页 |
2.1.3 协商民主与中国民主化进程 | 第17-19页 |
2.2 微博问政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2.2.1 从网络问政到微博问政 | 第19-20页 |
2.2.2 微博问政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3 微博问政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3 微博问政与协商民主的契合 | 第22-25页 |
2.3.1 内涵的契合 | 第22页 |
2.3.2 价值的契合 | 第22-25页 |
第3章 归纳与分析:协商民主视域中微博问政的类型与运行机制 | 第25-35页 |
3.1 自由对话型微博问政模式 | 第25-27页 |
3.1.1 自由对话型微博问政模式及典型案例 | 第25-26页 |
3.1.2 自由对话型微博问政模式的优势与缺陷 | 第26-27页 |
3.2 被动引爆型微博问政模式 | 第27-29页 |
3.2.1 被动引爆型微博问政模式及典型案例 | 第27-28页 |
3.2.2 被动引爆型微博问政模式的优势与缺陷 | 第28-29页 |
3.3 组织动员型微博问政模式 | 第29-31页 |
3.3.1 组织动员型微博问政模式及典型案例 | 第29-31页 |
3.3.2 组织动员型微博问政模式的优势与缺陷 | 第31页 |
3.4 三种模式运行机制分析 | 第31-35页 |
3.4.1 触发:媒体组织议题或设置议程,引发讨论 | 第32页 |
3.4.2 表达:民意在公共领域的讨论充分表达 | 第32-33页 |
3.4.3 聚焦:媒体报道集中呈现民意立场 | 第33页 |
3.4.4 沟通:实体公共领域的政民互动理性有序 | 第33页 |
3.4.5 转化:民意输入政治体系 | 第33-35页 |
第4章 困境与制约:协商民主视域中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5-41页 |
4.1 协商民主视域中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4.1.1 民意表达不真实 | 第35页 |
4.1.2 民主行为的非理性化和无序化 | 第35-36页 |
4.1.3 信息真假难辨 | 第36页 |
4.1.4 问政流于形式 | 第36-37页 |
4.2 协商民主视域中微博问政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37-41页 |
4.2.1 公民意识欠缺 | 第37页 |
4.2.2 政府监管乏力 | 第37-38页 |
4.2.3 制度规范不到位 | 第38页 |
4.2.4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不够成熟 | 第38-41页 |
第5章 完善与互动:协商民主视域中微博问政的优化路径 | 第41-47页 |
5.1 基础:提高微博问政主体素质,提升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能力 | 第41-42页 |
5.1.1 强化政府的包容心态和责任意识 | 第41页 |
5.1.2 培育公民意识 | 第41-42页 |
5.2 关键:完善微博问政运行机制,保障公民自由问政权利 | 第42-44页 |
5.2.1 建立常规化管理机制 | 第42页 |
5.2.2 推进互动机制的建设 | 第42-43页 |
5.2.3 完善线上线下的协调 | 第43页 |
5.2.4 加强微博舆情的监测 | 第43-44页 |
5.3 保障: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构建有效微博问政平台 | 第44-47页 |
5.3.1 扩大微博问政范围,保障公民公共利益 | 第44页 |
5.3.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落实微博问政责任制 | 第44-45页 |
5.3.3 打造微博问政的技术平台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