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舒曼及其创作特点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研究综述 | 第12页 |
三、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特色创新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帕格尼尼随想曲主题练习曲》的创作背景 | 第16-27页 |
第一节 舒曼及其钢琴作品创作 | 第16-19页 |
一、舒曼生平 | 第16-17页 |
二、舒曼钢琴作品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帕格尼尼及其《二十四首随想曲》 | 第19-23页 |
一、帕格尼尼生平 | 第19-20页 |
二、帕格尼尼音乐创作 | 第20-21页 |
三、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改编曲体裁及《帕格尼尼随想曲主题练习曲》同源改编曲 | 第23-27页 |
一、钢琴改编曲概述 | 第23-24页 |
二、《帕格尼尼随想曲主题练习曲》同源改编曲概述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舒曼《帕格尼尼随想曲主题练习曲》创作与演奏技法分析 | 第27-48页 |
第一节 小提琴演奏技法在《帕格尼尼随想曲主题练习曲》中的移植 | 第27-31页 |
一、连弓 | 第28-29页 |
二、抛弓 | 第29页 |
三、浪弓 | 第29-30页 |
四、顿弓或跳弓 | 第30-31页 |
五、换弦跨弦 | 第31页 |
第二节 《帕格尼尼随想曲主题练习曲》创作技法分析 | 第31-41页 |
一、精密的复调组织 | 第32-35页 |
二、变化多样的节奏 | 第35-36页 |
三、充满色彩的和声 | 第36-37页 |
四、极富情感的艺术处理 | 第37-41页 |
第三节 《帕格尼尼随想曲主题练习曲》演奏技法分析 | 第41-48页 |
一、华彩经过句 | 第41-42页 |
二、各类双音 | 第42页 |
三、远距离跳跃 | 第42-43页 |
四、断连性 | 第43-44页 |
五、和弦 | 第44-45页 |
六、轮指 | 第45-46页 |
七、琶音及分解和弦 | 第46-47页 |
八、装饰音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与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比较研究 | 第48-61页 |
第一节 与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取材概况比较研究 | 第48-50页 |
一、取材的体裁范围比较 | 第49页 |
二、取材的技术特征比较 | 第49页 |
三、取材的情感特征比较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与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中技术组成的比较研究 | 第50-57页 |
一、两套作品的相似之处 | 第50-53页 |
二、两套作品的不同之处 | 第53-57页 |
第三节 与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 | 第57-61页 |
一、两套作品的相似之处 | 第57-59页 |
二、两套作品的不同之处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