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制种区玉米杂交种种子活力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 第11页 |
1.2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 第11-14页 |
1.3 种子活力不同测定方法的分析 | 第14-15页 |
1.4 与种子活力相关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5-16页 |
1.5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6-17页 |
1.6 不同逆境条件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17-18页 |
1.7 玉米种子活力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8页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20页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0-25页 |
2.2.1 籽粒含水量、百粒重测定 | 第20-21页 |
2.2.2 标准发芽率测定 | 第21页 |
2.2.3 种子出苗率测定 | 第21页 |
2.2.4 逆境试验测定 | 第21-22页 |
2.2.4.1 抗冷性测定 | 第21页 |
2.2.4.2 加速老化试验(简称AA测定) | 第21页 |
2.2.4.3 低温发芽试验 | 第21-22页 |
2.2.5 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2-23页 |
2.2.5.1 种子电导率测定 | 第22页 |
2.2.5.2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2.5.3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2.6 种子抗氧化酶系统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6.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 第23页 |
2.2.6.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2.2.7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3 统计与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39页 |
3.1 不同收获期玉米种子水分与百粒重变化 | 第26-28页 |
3.1.1 种子水分变化 | 第26页 |
3.1.2 种子水分与百粒重关系 | 第26-27页 |
3.1.3 种子水分和百粒重与发芽率关系 | 第27-28页 |
3.2 不同收获期玉米种子标准发芽率变化 | 第28-29页 |
3.3 不同收获期玉米种子逆境发芽率的变化 | 第29-31页 |
3.3.1 种子冷浸发芽率变化 | 第29页 |
3.3.2 种子低温发芽率变化 | 第29-30页 |
3.3.3 种子老化发芽率变化 | 第30-31页 |
3.4 不同收获期玉米种子田间出苗率的变化 | 第31-32页 |
3.5 不同收获期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指标变化 | 第32-34页 |
3.5.1 种子电导率的变化 | 第32-33页 |
3.5.2 种子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33-34页 |
3.6 不同收获期玉米种子酶活性的变化 | 第34-37页 |
3.6.1 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 第34页 |
3.6.2 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 第34-35页 |
3.6.3 种子脱氢酶、a-淀粉酶活性变化 | 第35-37页 |
3.7 不同收获期玉米种子活力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9-43页 |
4.1 讨论 | 第39-41页 |
4.1.1 籽粒水分和百粒重与成熟度的关系 | 第39页 |
4.1.2 逆境抗性能力与成熟度的关系 | 第39-40页 |
4.1.3 生理生化指标与成熟度的关系 | 第40页 |
4.1.4 田间出苗率与成熟度的关系 | 第40-41页 |
4.2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导师简介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