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资源回用的北京高校校园绿色基础设施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北京水资源短缺 | 第11页 |
1.1.2 城市内涝灾害 | 第11页 |
1.1.3 国家相关政策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5-17页 |
2.1.1 绿色基础设施 | 第15-16页 |
2.1.2 水资源回用 | 第16-17页 |
2.1.3 低影响开发 | 第17页 |
2.1.4 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 | 第17页 |
2.2 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7-22页 |
2.2.1 绿色基础设施 | 第17-19页 |
2.2.2 雨水利用 | 第19-20页 |
2.2.3 中水利用 | 第20-21页 |
2.2.4 低影响开发 | 第21-22页 |
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2.3.1 滞后性 | 第22-23页 |
2.3.2 政策与技术规范缺失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类型与特性 | 第24-49页 |
3.1 雨水收集型 | 第24-27页 |
3.1.1 概述 | 第24-26页 |
3.1.2 物理适用性与约束条件 | 第26页 |
3.1.3 水平衡性能及其他典型性能 | 第26-27页 |
3.2 雨水滞留型 | 第27-29页 |
3.2.1 概述 | 第27-28页 |
3.2.2 物理适用性与约束条件 | 第28页 |
3.2.3 水平衡性能及其他典型性能 | 第28-29页 |
3.3 雨水渗透型 | 第29-32页 |
3.3.1 概述 | 第29-30页 |
3.3.2 物理适用性与约束条件 | 第30-31页 |
3.3.3 水平衡效能及其他典型性能 | 第31-32页 |
3.4 雨水滞留渗透型 | 第32-39页 |
3.4.1 概述 | 第32-36页 |
3.4.2 物理适用性与约束条件 | 第36-37页 |
3.4.3 水平衡性能及其他典型性能 | 第37-39页 |
3.5 雨水运输过滤渗透型 | 第39-49页 |
3.5.1 概述 | 第39-43页 |
3.5.2 物理适用性与约束条件 | 第43-45页 |
3.5.3 水平衡效益及其他典型性能 | 第45-49页 |
第四章 北京高校校园水资源回用潜力研究 | 第49-96页 |
4.1 北方工业大学用水情况 | 第49-54页 |
4.1.1 校园概况 | 第49页 |
4.1.2 人口概况 | 第49页 |
4.1.3 建筑信息调查统计 | 第49-52页 |
4.1.4 用水量与排水量估算 | 第52-54页 |
4.2 北方工业大学中水回用潜力 | 第54-57页 |
4.2.1 中水站概况 | 第54-56页 |
4.2.2 中水利用情况 | 第56页 |
4.2.3 中水回用潜力 | 第56-57页 |
4.3 北方工业大学雨水回用潜力 | 第57-82页 |
4.3.1 降雨特征 | 第57页 |
4.3.2 下垫面类型及分布 | 第57-59页 |
4.3.3 降雨量与径流量 | 第59-64页 |
4.3.4 土壤入渗 | 第64-69页 |
4.3.5 各类型设施适用性 | 第69-76页 |
4.3.6 暴雨消减及雨水回用潜力 | 第76-82页 |
4.4 水资源回用影响因素 | 第82-83页 |
4.4.1 降雨量 | 第82页 |
4.4.2 暴雨强度 | 第82页 |
4.4.3 土壤入渗能力 | 第82页 |
4.4.4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 第82-83页 |
4.5 北京其他高校水资源回用潜力 | 第83-96页 |
4.5.1 北京工业大学 | 第83-87页 |
4.5.2 北京师范大学 | 第87-90页 |
4.5.3 中国农业大学 | 第90-96页 |
第五章 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应用策略 | 第96-119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96-97页 |
5.2 地块分类 | 第97-98页 |
5.3 基准情景计算 | 第98-108页 |
5.3.1 教学与办公类地块 | 第98-102页 |
5.3.2 学生宿舍类地块 | 第102-103页 |
5.3.3 生活服务类地块 | 第103-105页 |
5.3.4 家属住宅类地块 | 第105-107页 |
5.3.5 文体活动类地块 | 第107页 |
5.3.6 综合功能地块 | 第107-108页 |
5.4 简单情景对比 | 第108-116页 |
5.4.1 教学办公类地块 | 第108-111页 |
5.4.2 学生宿舍类地块 | 第111-112页 |
5.4.3 生活服务类地块 | 第112-113页 |
5.4.4 家属住宅类地块 | 第113-115页 |
5.4.5 文体活动类地块 | 第115页 |
5.4.6 综合功能类地块 | 第115-116页 |
5.5 应用策略 | 第116-119页 |
5.5.1 设施类型选择 | 第116-117页 |
5.5.2 设施位置选择 | 第117页 |
5.5.3 设施建设规模选择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3页 |
附录A | 第123-12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